放大圖片
■從復刊的第二卷起,《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網絡圖片
周軒諾
今年乃《新青年》誕生100周年紀念。100年前的9月15日,曾數度赴東瀛求學的陳獨秀(1879-1942)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雜誌封面印有法文副題--LA JEUNESSE。《青年雜誌》由群益書社出版,其編輯部設在滬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即陳獨秀家裡),由陳氏任主編,每月出版一號,每六號為一卷,初時每月發行一千本。1916年2月第一卷第六號出版後,它因護國運動愈演愈烈而停刊了7個月,至9月才復刊。從復刊的第二卷起,《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護國之役期間,滬基督教青年會認為《青年雜誌》跟其旗下刊物《青年》與《上海青年》有同名之嫌,故要求《青年雜誌》改名,主持群益的陳子沛、陳子壽跟陳獨秀商議後,決定由第二卷第一號開始,易名做《新青年》)。
1917年1月,陳獨秀赴北大工作,遂把《新青年》總部遷往北京,辦事處設在東華門外的箭桿胡同9號。次年1月,《新青年》編委會改組並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胡適、沈尹默、劉半農、高一涵輪流任主編。隨着發行量增加以及一眾文壇泰斗的加盟,《新青年》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在它的衝擊下,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一個有劃時代及歷史意義的文化思想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從1915年9月創刊至1922年7月休刊,前後歷時約8年,共出版9卷54號。在該刊物發表過文章的名人除了上述主編外,尚包括毛澤東、蔡元培、章士釗、朱希祖、惲代英、周作人、吳虞、蘇曼殊、任鴻雋、俞平伯、李劍農......如果說清廷1898年成立京師大學堂,1905年設學部並取消科舉代表着我國教育及考試制度由傳統走向現代;1911年辛亥革命象徵着中國政制由封建走向文明(縱然民初政局烏煙瘴氣,可武昌革命畢竟終結了2132年的帝制),那麼1915年《新青年》的面世便標誌着中國學術文化思想全面由舊步向新了。
清朝詩人龔自珍曾作七絕:「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第一百二十五》)其實在龔定盦身後,神州一度人才輩出,魏源、馮桂芬、郭嵩燾、薛福成、王韜、伍廷芳、鄭觀應、譚嗣同、黃遵憲、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全是主張效法泰西的有識之士。然而,他們多把重點放在「文化輸入」上,並無徹底反對封建傳統,《新青年》的作者們卻做了上述志士想幹而不敢幹,或沒有幹之事--破舊立新(挑戰儒教、打倒孔家店、批判吃人的禮教、大張旗鼓地提倡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後,儘管帝制已除,但籠罩在炎黃子孫頭上的「天道」仍舊是孔聖人與其學說。以儒家為主的舊思想、舊文化在某程度上的確阻礙着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步伐,並令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新青年》則改造了中國青年的腦袋,促使他們從封建及蒙昧中醒悟過來,徹底跟「文化奴才」時代劃清界限,並以自由、獨立和科學方法去創造新時代,為富強而奮鬥。「以青年教育為主,期國人以根本之覺悟,欲於今日求而未得之政黨政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有(德、賽)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黑暗。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第六卷第一號)它又鼓吹科學,反專制、反迷信、反封建主義,主張國人用科學態度來對待一切問題,號召他們打破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不合理的、欺人的信仰,樹立真實的、合理的信仰 。
〈敬告青年〉的六點原則、〈文學改良芻議〉的八不主義、〈文學革命論〉的三大主張、〈狂人日記〉、〈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等,這些擲地有聲、言之有物兼發人深省的「一家之言」全都來自《新青年》。若果沒有《新青年》,中國人不知要等多久才能擺脫之乎者也、一夫多妻、盲婚啞嫁、君君臣臣、盲從迷信等封建老教條的束縛。
《新青年》帶來了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文學革命、思想革命、啟蒙思潮、民主與科學......事實上,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學術和文化層面,並一直左右着中國政治、社會、思想、教育、經濟、藝術及體育等範疇之發展,它更改寫了中國近、現代的命運(新青年→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共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由是觀之,《新青年》對祖國的貢獻確實是毋庸置疑。
猶記得1998年北大百年華誕時,有所謂「北大精神」;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時,有所謂「革命精神」;2014年黃埔軍校慶祝90歲生日時,有所謂「黃埔精神」。那《新青年》創刊100周年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和意義又是什麼呢?答案無疑是「破舊立新精神」。
100年前,歐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中國仍面臨內憂外患的威脅(內有祭天祭孔讀經等封建主義肆虐、袁世凱帝制自為、護國戰爭兵慌馬亂。外有日本乘人之危攻佔青島、濟南,並藉《二十一條》把侵略魔爪伸至山東全省),民不聊生。今日我國處於一個無戰爭無動亂的相對和平年代,能集中火力發展經濟與現代化建設,然而破舊立新仍是必須的。如果比爾.蓋茨、喬布斯無破舊立新精神,又何來會有今天的「微軟」及「蘋果」?要是鄧公當年沒有破舊立新精神,「改革開放」、「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與「經濟特區」這些偉大的壯舉還會出現嗎?假如馬雲、馬化騰欠缺破舊立新精神,淘寶網、天貓、QQ、微信、騰訊網還能否叱咤風雲?計算機、八達通、互聯網、個人遊、「滬港通」、「南水北調」、「一帶一路」,不就是破舊立新精神帶來的產物嗎?可見破舊立新是硬道理。我們應時刻持有這種敢於挑戰昨日之我的破舊立新精神,才能在講求「秒殺」和汰弱留強的現代社會中屹立不倒,才能在風高浪急、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出奇制勝。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時值《新青年》雜誌創刊100周年,藉本文勉勵大家借古鑑今,繼續吸收《新青年》的破舊立新精神,以迎接未來每一天之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