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多名香港大學生到內地實習,不少人更遠赴內蒙古及寧夏等較偏遠的地區。左二為阮熙婷,右二為王詠晶。文森 攝
對內地司法添信心 感對港人才需求大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文森) 香港回歸祖國18年,兩地學子的交流越趨頻繁,年初的施政報告宣佈未來3年增加3千多萬元的撥款資助中、小學生到內地交流。不少大學生多行一步,把握暑期的空檔到內地實習,快人一步了解國情。有法律系的準畢業生連續兩年回到內地的律師事務所實習,看到內地對司法的尊重逐步提升,令原本對內地司法制度信心不大的她,已決定取得律師資格後回內地發展;也有女生最初抱着「玩」的心態到西部寧夏當實習生,卻被同事認真的工作態度所感動,同時發現內地的科研發展空間很大。
隨着政府大力推動內地及香港兩地交流,不少組織也積極舉辦香港大學生到內地實習計劃,昨日10多個相關團體及企業召開交流會,分享實習團的籌辦經驗。
港實習做影印 內地大派用場
在香港大學就讀工商管理學及法學雙學位五年級的阮熙婷已連續兩年回到內地實習,本年更遠赴上海的金杜律師事務所「國內訴訟」部門實習。她直言內地實習的工作機會較香港多,上司信任她,讓她親身與客戶接觸,「給客戶的資料是自己一手一腳寫出來的,上司與客戶見面也會叫上我。」反而,於香港實習一般只是做影印及校對的簡單工作。她形容到內地公司令她有「用武之地」,「不少人也以為內地訴訟部門是處理中國內地公司的個案,但原來不少客戶是來中國發展的外資公司,香港學生語言能力較有優勢,能與外國客戶溝通。」
阮熙婷相信,要認識社會最基本的法制才能改變社會的不足,拒絕人云亦云。她指,不少人也對內地司法有偏見,故此希望親身了解內地的司法環境,「未參加實習前,我本身對內地司法制度也沒有信心。」不過,兩年的實習使她體會到內地對司法的尊重逐步提升,走向陽光司法。
她亦看到內地對香港人才的渴求,「很多外國公司在香港上市作為進入內地的跳板,對香港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甫畢業的她希望取得律師資格後回內地發展,認為內地生活環境較香港好,選擇亦較多。「內地樓價沒那麼貴,可以選5千元一頓午餐,同時也可選擇10元6個小籠包,而香港午餐最起碼也要30多元。」
寧夏實習落田 認真態度「動人」
同樣就讀港大的王詠晶修讀食物及營養學系,勇闖西部寧夏的國家枸杞工程研究中心當實習生。一般香港人較少踏足西部,王詠晶坦言最初選擇寧夏只因平日沒機會到西部,「抱玩吓的心態」。起初以為只要做研究,沒想過竟要親自下田採摘枸杞研究。她說,同事認真的工作態度令她動容,不只是實習生,連主任及科長均親力親為摘枸杞,絕不假手於人,「於烈日當空之下落田,氣溫高達30多度,真的很難忘。」
她坦言,西部的科研設施較香港落後,不過卻因此看到很大的研究發展空間,「那邊的發展不是很快,不過潛力卻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