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振英向彼德.格林伯格頒發獎項。黃偉邦 攝
美國向來是科技大國,不少頂尖的科學研究都來自此地,很多頂尖的科學人才都投奔此地,但格林伯格卻好像看到一個新的趨勢,「在我小時候,科研的重心在歐洲,後來遷去了美國,但美國現在於科研經費上不再像以前那麼慷慨了,反而我看到亞洲一些國家,例如中國,十分願意投入在科研之上,現在好像有了些轉移的趨勢。」
細菌的「群體感應」看似對人類壞處多多,但其實它也可能有好的作用,例如在農業上,有些細菌可能對植物有益,能幫助它生長。格林伯格去年起開始就相關研究課題和華南農業大學展開合作,與該校研究「群體感應」的教授、亦是其前同事張煉輝並肩作戰,「我們希望把科技帶入農作物的疾病控制之上。」
他表示,在有關合作上,看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投入,他去年也在該校逗留了5個月,「這是一些我在美國做不了的研究,很期望看一看會有什麼成果。」
指中國不夠重視基礎研究
不過,正如上述研究是一項應用研究,巴斯勒及格林伯格都指出,中國政府雖然投入不少,但似乎都側重於應用研究之上,對基礎研究似乎沒有應用研究那麼重視。
巴斯勒亦表示,近年也漸漸看到中國成為國際科學界之間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實驗室都很國際化,不少學生都會慕名而來,然後也會把技術帶回去,裡面也會有中國的學生。」她表示,比起哪一個國家更能成為科學重心,科學家更重視的是自然界的運作規律,「我想美國始終都是以好奇驅動科學研究,或許未來重心仍在美國,或許在亞洲,可能也會變成多重心吧。」■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