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灣作家龍應台9日在臉書上表示,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貝爾文學獎,除了是對作家的勇敢和堅持予以鼓勵,同時是記者、社會學者、心理學家兼牧師第一次得到這樣高度的認可。
龍應台回想起2005年在柏林遇見阿列克謝耶維奇,那時柏林文學雜誌「Lettre International」一年一度的紀實文學獎進行決選,10個評審從世界各地飛到柏林聚會,評審都是資深作家,其中包括龍應台與阿列克謝耶維奇。
那時每個評審都要寫一段話,談對於紀實文學的看法,龍應台說,當時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一段話是「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寫作類型能夠讓我最貼近真實人生。現實像一個磁鐵吸着我,讓我痛苦又使我着迷。我要把它放在紙上。最後我選擇的類型是讓真人的聲音和懺悔,以及目擊者的證詞證物說話。」
阿列克謝耶維奇還說,「我就是這樣去看、去聽這個世界,眾人聲音的合唱和日常生活的細節匯聚......我必須同時是作家、記者、社會學者、心理學家兼牧師。」
因此,龍應台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在2015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除了是對一個作家的勇敢和堅持予以鼓勵之外,比較特別的是,紀實文學的類型,不是小說、不是戲劇、不是詩歌,而作者「同時是記者、社會學者、心理學家兼牧師」,第一次得到這樣高度的認可。■文:中央社記者 鄭景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