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名滿天下的醉翁亭是中華四大名亭之首。 網絡圖片
馬承鈞
中秋前夕,筆者再次親臨「皖東第一名山」之琅玡山,登上名滿天下的中華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凝視亭前「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的名聯,備添「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感慨!
歐陽修(1007~1072)乃江西吉州永豐(今吉安市永豐縣)人,其出身貧寒, 四歲喪父,自幼聰慧超群讀書刻苦,23歲考取進士後踏入仕途,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作為北宋著名政治家,他勤政廉政、聲望顯赫,世稱「歐陽文忠公」;作為著名文學家,他引領北宋詩文改革、開創一代文壇新風,與韓愈、柳宗元、蘇軾享譽「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
有道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歐陽修的人格與其文一樣,閃耀着真善美的光芒,不像某些「大師」,人品與文品背道而馳,正如曾鞏稱頌其「道德文章數百年一遇」。
我們撇開歐陽修在文學史上的領袖地位不表,單說他在政治和做人為官上的表現,在今天依然不失表率作用,值得後人見賢思齊。
為官正派講規矩,是歐陽修一大亮點。從宋真宗趙恒天聖八年(1030年)考取進士步入政壇算起,他先後出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不管春風得意位居高位,或仕途遇挫受害遭貶,他都能秉公執法堅守底線,猶如青松昂立不畏風雪。宋仁宗趙禎嘉祐二年科考時,歐陽修是主考官,他堅決抵禦文壇歪風,確保了一批優秀才俊脫穎而出。以劉幾為代表的「太學體」人物文風艱澀怪誕,卻狂傲自大,自詡「國學第一人」。歐陽修不為所動,將劉幾那些人不予錄用,只錄取有真才實用的莘莘學子。
張榜後劉幾等聚眾鬧事,還貼出祭文羞辱歐陽修,朝中一些遺老遺少也紛紛發難。歐陽修卻堅持己見毫不退讓,終於將宋朝文化撥亂反正,也為國家選出一批棟樑之材,錄取者中有八人當上宰相,被稱為「天下第一榜」,其中還包括程顥、張載、蘇軾、蘇轍、曾鞏等一批文化大家。論成績,本來蘇軾應是第一名,因歐陽修誤將其試卷當成自己弟子曾鞏的,便放在了第二。由此亦可見歐陽修的胸襟坦蕩,此事也成為科舉史上一段美談。反觀當今官場沽名釣譽爭權奪利的歪風邪氣,和周永康、徐才厚等賣官鬻爵的醜行,歐陽修的作為尤其令人敬重。
爭權於朝、爭利於市是封建官僚制度的產物,歐陽修卻反其道而行之,面對幾次越級提拔的「良機」,他一再推讓不受。范仲淹當陝西經略安撫招討時,欲請歐陽修出任掌書記,他卻說雖然不少俊傑已為你所用,仍有不少草根英才尚在民間,應多考慮他們才是,讓范仲淹大為感動。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任翰林學士時,皇上想讓他兼任侍讀學士,天子賜封的這一「肥差」他也堅辭了。對那些靠歪門邪道謀取官帽的,歐陽修恨之入骨。仁宗慶曆四年,一些地方官員為獻媚皇上,大搞獻「瑞草」、「瑞木」鬧劇,甚至胡說「瑞字彰顯國泰民安」。歐陽修忿然上奏仁宗說,如今內憂外患,百姓困弊,何來太平盛世,實乃一派胡言,他要皇上「昭示天下,不得爭相仿傚,進獻妖妄」。在君臨天下、唯我獨尊的封建王朝,竟敢對皇上喊出如此尖銳真實話語,不怕落得「誣衊大好形勢、影射朝廷昏暈」的罪名,如此大義凜然的敢言直諫,需要何等的氣魄、膽量和擔當!
面對官場險惡和命運沉浮,歐陽修始終保持一種淡泊的平常心,這也是最可貴的。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范仲淹因在「百官圖」上揭露宰相呂夷簡營私舞弊、任人唯親惡行,建議仁宗選賢任能擯棄小人,反被呂夷簡一夥誣以「越職言事,離間君臣,薦引朋黨」的罪名貶出京城,與范仲淹交往的一批忠臣也相繼被貶。朝中還刮起一股「治朋黨」的妖風。一些高官明知范仲淹冤屈,懾於呂的權勢而不敢聲張。右司諫高若納身為諫官不為范仲淹辯誣,反嘲諷范「罪有應得」。歐陽修氣得拍案而起,揮筆寫下著名的《予高司諫書》,高度讚賞范仲淹忠心報國,痛斥高若納瀆職,文中他大呼:「你高若納如認為范仲淹當逐,我所言也是朋邪之人,你可拿此書去告發我,使正予罪而誅之。」此文一出大快人心,朝野爭相傳聞。高若納果然上奏仁宗,給歐陽修扣上「恣情訕上,顯露朋黨之跡」大帽,皇帝竟也輕信妖言,將歐陽修貶為偏僻的夷陵縣令。
當年韓愈因上《論佛骨表》被唐憲宗貶到嶺南潮州,無奈之下哀嘆嗟怨,寫下《謝上表》自責「狂妄贛愚,不識禮度」;歐陽修面對貶職卻無怨無悔,還向朝中不憂國家、荒淫無恥的權貴們寫出檄文,說「在位者不肯憂國,又禁使他人不得憂」,其大公無私的氣節實在可敬可歎!連宋英宗趙曙都說:「歐陽修性直,不避眾怨。」正由於堅持正義、不懼權勢,歐陽修與呂夷簡結下宿怨,多次被貶出京城。但無論在朝在野,屢挫屢勇的歐陽修都不改初衷,留下親民、愛民、為民的好口碑!
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此地山高水清、民風淳厚,很受歐陽修青睞。他以仁治理,很快政聲顯赫。政事之餘常去郊外琅玡山遊覽美景,暢飲山水之間,在美酒和美景中忘卻了被謗遭貶之辱,也忘了自己的太守身份,這是回歸自然的瀟灑與質樸。正如他在《醉翁亭記》中所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沒有一顆寧靜致遠、能上能下的平常心,是絕難有這種感受的!正是:
琅玡山下憶前賢,
秋風習習吻林泉。
世間多少功利客,
何如醉翁一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