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此書對晚清上海文學,分析得甚為精闢,值得一看。 作者提供
黃仲鳴
近翻達七百頁的《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零八》(作者呂文翠,台北:麥田出版,二零零九年),甚為過癮。書分兩大部分:一、域外行旅與文化他者--洋場才子奇書,二、情感、自我與地景表述之相互生成,剖述了晚清的域外小說,文化傳譯、冶遊文學和王韜、韓邦慶等人的文學活動,引證詳盡,誠好書也。
由是我想起,當年上海的文藝活動,對香港影響甚大,反而後來的五四運動,對港來說,只是起了一陣漣漪而已。這書正如封底介紹所云:「唯有正視『晚清前期』上海文壇蓄積的豐沛文化動力與多元共生的契機,釐清近代中國崛起的『海派』文學之來龍去脈,方能於重繪全景後,清晰理解晚清上海文學文化的現代性預兆先聲。」書中提及的王韜,避禍逃居香港,在港的報業、文學活動,不僅影響了香港,更影響了上海,是兩城的文化媒介人。當然,海派文學後來洶湧南進,在香港形成一股浪潮,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是個特異的風景,王韜是絕對想像不到的。
「海派文學」含義甚廣,另意可含「鴛鴦蝴蝶派」。「鴛蝴派」何時攻進香港?
正如上文所說,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對粵港的影響甚微,從一九一二至一九二六年北伐開始前,一班晚清遺老避居香港,倡行復古,反對新文化,是謂之「隱逸派」;可是他們並不隱逸,卻將他們的復古延至下一代。由此可見,在舊學籠罩下,香港市面的出版狀態是怎麼一副面孔。
一九二一年創刊的《文學研究錄》,便是國粹派大本營,主編者為任職於香港郵政局的羅五洲。此位「郵差」神通廣大,竟然拉到內地「鴛蝴派」作家助陣,而這些作家還赫赫有名,是正牌的「鴛蝴派」大將。該刊現仍可見的有第四期至第八期,由這五期的目錄可見,「鴛蝴派」的大將如徐枕亞、王鈍根、許指嚴、周瘦鵑、天虛我生、徐天嘯、李涵秋、胡寄塵、李定夷等題書或執筆;另如黃炎培、鄭孝胥、林琴南、章行嚴、章太炎、呂碧城等都是國學根基極厚而大有名聲之士;至於羅五洲,更是國粹派的死士,力抗白話文。
另有《雙聲》雜誌,主編為香港的黃崑崙和黃天石。周瘦鵑、徐枕亞、許指嚴、徐天嘯、許廑父、吳雙熱、徐卓呆、李涵秋等「鴛蝴派」盤踞其中,卻沒了《小說研究錄》所標榜的國粹,反而,有一些剛由文言解放出來,想帶點西洋味道的「放腳式」白話文。
《文學研究錄》和《雙聲》,是內地「鴛蝴派」的陣地,也是正式進佔了香港的文壇,影響自不少,香港也傾城了。「鴛蝴派」為何這麼吃香呢?內地學者袁良駿說:
「鴛鴦蝴蝶派小說在香港的走紅和負隅頑抗,和它在上海的興起顯然有着同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作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的香港雖然在繁華的程度上還有遜於『東方的巴黎』上海,但達官貴人、太太、小姐、公子哥兒和小市民層,同樣有着雄厚的勢力。他們的文學取向正是『鴛鴦蝴蝶派』得以繁榮滋長的最好溫床。」
讀《海上傾城》,使我們更明瞭海派文學的形成,和追溯到早期香港文學所受的影響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