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字裡行間:俠聖


放大圖片

■值得一看的書:各方英雄齊齊說金庸。 作者提供

黃仲鳴

一九八零年代末,我任職出版社,計劃出版倪匡的武俠小說。當時也,倪匡的科幻紅極一時,所寫一系列武俠小說除台灣版外,香港還未成書;以他那時的聲價,無論寫什麼類型的作品,都有市場。誰知倪匡一聽,即言:「垃圾甚多,可觀者惟中短篇,難保有銷路。你有興趣,便拿去吧。」並嘆:「武俠小說最難寫。」

這確是肺腑之言。一九五八年,倪匡已開始執筆寫武俠小說,只比金庸遲了三年。他說,世上有了金庸,誰可與爭鋒?他原想金庸做不成,能攀上第二流亦佳。誰知他看了古龍,便即時絕了寫武俠小說的念頭。事情是這樣的,一九八零年初,他寫了六千字,就到台北去,看了古龍的新作《英雄無淚》後,立將那六千字原稿燒了,「連古龍也比不上,那還寫什麼?就不再寫了。」其意是,金庸是「武之聖者」,古龍最多是個「亞聖」,既然己不臻「聖」,還寫來作甚?

的確,金庸不僅被稱之為「俠之大者」,還是名副其實的「俠聖」。

一直以來,武俠小說便登不上大雅之堂,為正統文學史家拒諸門外。但近二三十年來,金庸小說成了一些高等學府的課程,更成為一些知名學者競相研究對象;每年的大學生畢業論文、碩士生論文、博士生論文,不少都以金庸小說為主題,其風氣、氣勢之盛,並沒因一小撮人的反對、非議而稍歇。陳平原教授據此而下結論:大學課堂刻意迴避「通俗小說」的局面,終將被打破。

有論者言,百年一金庸,要勝過金庸,要打破金庸所創下的神話,實在難過登天。那麼,武俠小說是否已到了作者止步、不敢問津的地步?非也。我一直認為,武俠小說只是一個框架,可庸俗、可低賤、可通俗、可高雅,問題是怎樣寫,怎樣去賦予新的內容。金庸武俠在文學之路上,已堆起一塊石頭,且看誰人可踢開它。

上文已說,大學研究金庸的論文,其多也,與魯迅、張愛玲可稱三絕,所謂魯學、金學、張學是也。近日又有一本金學面世,即《俠之大者:金庸創作六十年》。這是一部合集,作者皆一時之彥,如蔡瀾、胡菊人、陶傑、劉天賜、沈西城、黃維樑、薛興國、潘國森 、鄺健行、嚴家炎、劉再復、潘耀明、陳平原、林保淳、岡崎由美等。所謂「金庸創作六十年」,是指他於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起於《新晚報》連載《書劍恩仇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鹿鼎記》於《明報》刊完,其間修訂、再修訂不絕,至二零零六年止;而所謂「六十年」,應是至今二零一五年,但金庸已不「創作」久矣。

書中有篇潘耀明訪問金庸「頭號粉絲」倪匡的記錄稿,提到「金學」一詞。倪說:「我是第一個真正『研究』金庸小說並提出『金學』一詞的人。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武俠難登大雅之堂,『金學』有高攀研究《紅樓夢》的『紅學』之嫌。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倪匡並修正了他以前「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評價,改為「金庸小說天下第一,古今中外無出其右」,即是金庸這塊石頭,將來會有人踢開的。

且看新俠聖何時降世。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揭露日寇侵略上海的罪行 (2015-10-06) (圖)
字裡行間:俠聖 (2015-10-06) (圖)
詩詞偶拾:秋葉 (2015-10-06)
詩詞偶拾:秋湖 (2015-10-06)
豆棚閒話:樹掉葉子我掉髮 (2015-10-06)
來鴻:何草不黃 (2015-10-06) (圖)
歷史與空間:坊子炭礦遺址參觀記 (2015-10-03) (圖)
書若蜉蝣:水塘山 復華村 (2015-10-03)
文藝天地.豆棚閒話:不愛仕途愛紅顏 (2015-10-03)
文藝天地.畫中有話:美腿 (2015-10-03) (圖)
遊蹤:武威海藏寺藥泉井 (2015-10-03) (圖)
試筆:原來這就是愛 (2015-10-03)
歷史與空間:興亡都只為銀錢 (2015-09-29) (圖)
字裡行間:鍾玲自小喜看《蜀山》 (2015-09-29) (圖)
詩詞偶拾:中秋感時懷友 (2015-09-29)
來鴻:追夢天際 (2015-09-29)
豆棚閒話:《刺客聶隱娘》 (2015-09-29) (圖)
歷史與空間:一件難忘的香港《文匯報》往事 (2015-09-26) (圖)
書若蜉蝣:遊樂場滄桑史 (2015-09-26)
豆棚閒話:時代的口味 (2015-09-2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