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會心與當地孩子相處時的情況。王會心供圖
從香港大學志行會雲南項目的一名志願者,到後來的領隊,這一路難忘的經歷,是一場美夢。支教極容易陷入過度浪漫主義或者悲觀主義,我也經歷過許多糾結和反思,只願這所有的思考,都起源於愛,也最終以愛解決。
雲南風景絕佳,那時我們的眼睛裡盛滿了雲彩、山坡和繁星。可是,設施的艱苦仍然不可忽視。由於學校用水短缺,我們在面試時會特意問志願者:「一星期無法洗澡,你可以接受嗎?」對面原本熱情滿滿的女孩,突然沉默,接着反覆問我們:「是真的嗎?」此外,旱廁的味道不浪漫,成群的蒼蠅不浪漫,燒柴燻出的眼淚不浪漫,冬天的嚴寒不浪漫,孩子們圍蹲在操場地上吃飯的場景不浪漫,菜肉匱乏要省吃儉用不浪漫,孩子髒舊的衣服和被褥不浪漫。
男生說不寫信 因「我們不會再見」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也不浪漫。彝族孩子的語文水平偏低,連帶着數學題目都讀不懂。全班大多數成績都達不到及格線,他們中很多上完小學就去打工。那個調皮搗蛋的男生永遠跟老師作對,就連我們走的那天也並沒有被打動的跡象。有一個很喜歡我們的男生甚至告訴我們:「我不會給你們寫信的,因為我們不會再見了。」
甚至浪漫的情懷本身,可能也並不浪漫。支教開始的時候,我們常常糾結於我們灌輸的知識和想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支教結束的時候,我們又遺憾於沒來得及做的事情,不經意間放大離別的情緒。可怎麽能因為怕痛怕遺憾而縮手呢?又怎麽能輕易地抹掉那真摯而深刻的感情呢?
與校長和老師們在火塘裡面對酒當歌,談土地裡的收成,談他們思念的家人,談孩子們的故事,笑着嘲諷我們笨手做出的飯菜......時日雖短,卻足以培養親人一般的情誼。即使回到香港後,也時常收到他們的關心問候。
孩子可喜變化 成回去動力
一群真誠的青年,經過半個學期精心準備,來到學校給孩子們帶來的,是異常熾熱的關懷和耐心。隊員間彼此提醒和補充,關注到被邊緣化的孩子,堅持給他們鼓勵,對調皮的孩子也盡力說服糾正而不粗暴解決。當我第二、三次來到學校的時候,看到的是這些孩子們可喜的變化,這也是我不斷回去的動力。
我們把課程設計得更實用,由於女生們主動跟我們分享了「小秘密」,我們開始了「女生課」;對於他們更早踏入社會的情况,我們設計了「職業課」;而那個表示「不會給我們寫信」的男孩子,卻在我走後,通過老師的手機給我唱他親自寫的歌,讓我在機場哭得像傻瓜。謝謝孩子教會我愛的本質,就是不畏懼失去,毫無保留地給予自己的愛。
同一所學校的長期志願者陳老師問我:你還會去支教嗎?我反問他,他說:「會的。」我也始終記得自己的初衷。2014年初夏的一個晚上,作為宣講會的聽眾,我站在擁擠的過道處,聽到雲南領隊任義的一句話:「讓我們一起做一場無關功利的夢。」那天起,故事就開始了......■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金融系二年級 王會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