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七歲的小家欣告訴我,她每天清晨六點起床,通常一邊刷牙一邊還在睡。放學後做功課,一直做到吃晚飯。飯後溫習到九點,準備不同科目的測驗。只有星期六最輕鬆,早上可以去附近的遊樂場玩耍兩個鐘頭,晚上准予看一個鐘頭電視。星期天又是重複溫習,就偶爾玩玩遊戲。
那天是星期五,她打電話告訴我:「今晚真開心。我做功課做得快,媽媽獎勵我,讓我看電視了,還有吃雪糕。」她興高采烈地描述電視節目內容,我愈聽愈心酸。原來,她快樂的要求竟是如此低微。
最近家長要求「取消小三TSA」的呼聲響徹雲霄,我想到小家欣的「非童」生活,極為贊成取消TSA。香港的「畸形」考試制度殘害學童,家長擔心輸在起跑線的心態,剝奪童真。
當年我應付的升中試和中學會考,與現今的考試壓力比較,輕鬆得多。但半世紀以來我仍然經常發惡夢,夢中對着艱深的數學試題無從下筆。小家欣長大後,如何擺脫這種「慘無人道」的考試惡夢和陰影?不敢想像。
我讀中學時,最喜歡中國歷史,但香港的考試範圍要背熟歷代王朝年份,背得頭昏腦脹,意興闌珊。如今打開電腦,「焚書坑儒」發生於何時,一目了然。當年死讀死背,真冤枉。
上學讀書,應該是樂趣無盡。帶小學生去超市買糖果,讓他們實地購物結賬,自然會學懂乘數法;去水族館,認識海洋生物;吹波波,認識肺部呼吸功能;唱英文歌,學習英語文法。學習樂無窮,不應該像小家欣那樣面對考試壓力,喪失童年生活。
德國學童在六歲之前,不會在課堂「排排坐」對着黑板上課。老師帶領他們走進森林,認識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和蟲鳥野獸,讓他們懂得欣賞這個美好世界。六歲之後,才學寫阿拉伯數字。德國學童顯然沒有考試壓力,卻不見得他們輸在起跑線。德國的科技發展,有目共睹。
我童年居住在土瓜灣,日日去海心廟的竹棚看電影,迷戀馮寶寶和陳寶珠。那時麗的電視開台不久,餐餐吃飯「電視當做配菜」。我沒有因此輸了起跑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