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今日香港:郊園試撤垃圾桶 助民立環保意識


放大圖片

■野生動物經常在郊野公園翻回收箱覓食,影響環境衛生,漁護署因而減少郊外的垃圾桶數量。 資料圖片

不少市民會在假日到郊野公園遠足遊玩,親近大自然之餘亦可鍛煉體魄。去年前往郊野公園的遊人約有1,120萬人次,但市民在行山時產生的垃圾,例如即用即棄的膠樽、食物包裝等,都會棄置在郊野公園的垃圾桶。根據環境局統計,全年在郊野公園收集到的垃圾高達3,800公噸。為了鼓勵行山人士減少棄置廢物,漁護署決定移走部分地方的垃圾桶。本文會探討漁護署推行這項計劃所考慮的因素,以及計劃如何幫助市民建立環保意識。 ■劉彩珊老師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新聞背景:豬猴翻桶覓食影響健康

漁護署從今個月開始,以5個地方作為試點,移走共40個垃圾桶、垃圾槽及垃圾分類回收箱,只保留出入口的垃圾箱,地點包括大埔滘郊野公園、大欖涌郊野徑、馬鞍山郊野徑、鳳凰山第三段及龍脊。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日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垃圾桶的設置就好像「鼓勵」行山者將垃圾棄置,今次計劃目的是培養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及減廢的意識。她指,垃圾桶會影響自然原貌,並會吸引一些猴子及野豬「搵食」,影響牠們的身體健康;若棄置不當,部分垃圾難以分解,嚴重影響環境,「即使蘋果核都要個幾月才能分解。」

陳靜嫻又稱,有信心推行計劃,在未移走龍脊的垃圾桶前,桶內外都塞滿垃圾,但在移走後,垃圾桶本來位置不但沒有垃圾,垃圾量亦有減少。

在計劃試行一年後,會視乎試點的情況及數字,經分析後,再決定是否擴大範圍及移走出入口的垃圾箱。

無桶便無垃圾? 多方面析問題

上述報道指出了在郊野公園放置垃圾桶的負面影響,以及移走垃圾桶的正面影響。從這些正反兩面的影響中,我們可以分析漁護署實施計劃所考慮的多項因素,即自然景觀、生態、管理成本(經濟)和環境教育。

放置垃圾桶

1. 桶內外都塞滿垃圾

解說:行山者看見垃圾桶會把身上所帶的垃圾放在桶內,以減輕負擔,即使垃圾桶滿了,人們還是會在桶的四周放下垃圾,形式了垃圾堆。垃圾堆發出臭味之餘亦會惹來蒼蠅,破壞了郊野的自然風光。此外,野生動物會翻倒垃圾桶找食物,令垃圾四散影響衛生。

2. 垃圾桶吸引一些猴子及野豬「搵食」,影響牠們的身體健康

解說:野生動物有自身的覓食習性,不宜進食鹽糖含量較高的人類食物,長期進食有損健康。

3. 移走共40個垃圾桶、垃圾槽及垃圾分類回收箱

解說:垃圾桶放置於郊野公園各處,署方需要聘請多名清潔工人收集垃圾。

4. 垃圾桶的設置就好像「鼓勵」行山人士「即用即棄」

解說:因為棄置垃圾相當便利,又能減輕背包的重量,行山者傾向帶備即用即棄的物資。

移走垃圾桶

1. 垃圾桶本來位置沒有垃圾

解說:行山徑不再出現垃圾堆的人為污染景象,而且令垃圾堆消失是最有效防止野生動物亂翻垃圾的方法。

2. 考慮移走垃圾桶後,野生動物覓食習性如何回復自然狀態

解說:沒有垃圾桶找食物,野生動物會恢復原本的覓食習性,例如猴子會採摘樹上花果,幫助植物傳播種子,維持生態平衡。

3. 只保留出入口的垃圾箱、垃圾量有減少

解說:移走垃圾桶後可減省人手,把資源投放在其他方面,例如宣傳保護郊野公園。

4. 培養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及減廢的意識

解說:當行山者需要自行帶走所有垃圾時,或會令他們思考會否攜帶可循環再用的水樽和食物盒。

「意識」建立3層面

報道中提及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是建立市民的「減廢意識」,類似字眼如「環保意識」經常在政府和環保組織的宣傳活動提到。可是,「意識」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如何判斷市民具環保意識呢?我們可用以下3個層面分析「環保意識」建立的過程。

意識建立可分為認知、態度和行為3種,認知層面是指人們對環保知識的理解,例如知道什麼是3色回收箱及垃圾分類。而態度層面是指人們對環保價值的認同程度,例如是否認同人們需要減少製造垃圾,珍惜資源。至於行為層面,則是指人們會否把環保生活習慣付諸實踐。

有某些情況下即使人們有環保的行為,但未必具有環保意識,例如在街邊拾紙皮回收的婆婆,雖然舉動屬環保行為,而且她亦知道哪些資源可供回收,但婆婆是基於紙皮的經濟價值才回收,並非因認同環保價值,故此可判斷婆婆的環保意識仍欠全面。

郊野公園移走垃圾桶的計劃可用上述層面分析,漁護署移走垃圾桶是從行為層面,改變行山者丟棄垃圾的習慣,並透過相片展覽等宣傳,從認知層面令市民明白保護郊野公園的重要性。至於計劃是否成功,市民的態度是關鍵,假如市民認同計劃並願意身體力行自備水樽,計劃就能減少全港的廢物量。相反,假如市民並不認同計劃,他們只會把垃圾帶到市區才丟棄,實際上不會減少垃圾。

概念鏈接:

環保教育及意識(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Awareness)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小知識:郊野公園

現時香港有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佔全港四成土地面積。香港郊野公園受法律《郊野公園條例》所保護,任何可能與自然環境不協調的活動,都受該條例規管,而郊野公園的管理工作,則由漁護署負責。

郊野公園保護了大片自然景觀,為野生生物提供生存的空間,以可持續的方式維護香港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同時,郊野公園設有燒烤場、遠足徑和露營場地等設施,為市民提供有益身心的康樂活動。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試指出漁護署撤走郊野公園部分垃圾桶的原因。

2. 承上題,你認為這個做法可以達到上述的目的嗎?

3. 試指出環保意識建立的3個過程,並分析漁護署的做法屬哪個過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答題指引

1. 根據資料,漁護署撤走垃圾桶的原因在於希望行山人士減少製造垃圾,並解決郊野公園內的垃圾問題。

2. 這題是開放式討論,認為可以達到目的的同學,可以提出行山者在沒垃圾桶棄置垃圾的時候,自然因為怕麻煩而減少使用即用即棄的物品,而認為不能達到目的的同學,則可提出在沒有垃圾桶的情況下,行山者把垃圾帶回市區,還是不能達到減少垃圾的目的。

3. 同學可指出3個過程為認知、態度和行為,而漁護署的做法屬於行為,而成功與否則在於市民的態度。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延伸閱讀

1. 《漁護署鼓勵遠足人士帶走垃圾》,香港政府,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9/20/P201509180540.htm

2. 《年吸1100萬人次郊遊 蒐垃圾3800噸》,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0/26/HK1510260052.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相關新聞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兄弟血濃 (2015-11-16)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港將據氣候峰會結果定減排目標 (2015-11-16)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六成糖尿病患血糖超標 (2015-11-16)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昂山大勝 料幕後「垂簾聽政」 (2015-11-16)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年宵8主題攤位 最高僅7.42萬成交 (2015-11-16)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高志森籲港青「抽高鏡頭」北上尋機 (2015-11-16)
通識把脈:同性戀衝擊一夫一妻制? (2015-11-16)
今日香港:郊園試撤垃圾桶 助民立環保意識 (2015-11-16) (圖)
概念圖:垃圾桶撤出郊野公園 (2015-11-16) (圖)
香港基本法 通識教育相結合 (2015-11-13) (圖)
概念圖:香港基本法教育 (2015-11-13) (圖)
安老醫療:港醫券深試行惠老 (2015-11-10) (圖)
概念圖:本港人口老化 (2015-11-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全面二孩紓緩老齡化 (2015-11-09)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美媒批華府聯業界瞞「毒肉」 (2015-11-09)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咪洐鼎情v盼減廚餘 (2015-11-09)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TPP損日農業 港台成水泡 (2015-11-09)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張炳良4「C」改善北大嶼交通 (2015-11-09)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港青北上建眾籌創意平台 (2015-11-09)
通識把脈:善待動物 學尊重生命 (2015-11-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