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國際 杜勁松博士
從2012年開始的3年期間,港交所窩輪牛熊證(簡稱「輪證」)佔大市成交比例分別為24%、20%與19%。今年頭10個月,佔比回升至為25%(數據來源:港交所)。但成交數據並未能阻止發行商離去的腳步。目前活躍的輪證發行商為10家左右,而往年則維持在14家左右。
進一步分析,在現有16家發行商,僅有1家中資和1家港資。近年來選擇退出這個市場的發行商,往往是外資背景,給人的印象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或許市場競爭激烈是其選擇退出的原因,但外資行全球策略的重大調整往往成為一個共同的因素。從這個角度看,鼓勵和吸引更多有實力的中資行進入香港輪證市場,其實可以起到市場「定海神針」的作用。另一方面,這將有助於港交所繼續保持輪證市場全球領先的地位,有助於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產品選擇、特別來自那些願意並且能夠對香港市場履行長期承諾的發行商。
發行商和交易產品需多元化
除發行商多元化,還有兩個重要的戰略選擇,需要特區政府、監管機構按照適度有為的理念予以推進。首先,特區政府可以加強與中央政府的溝通,在適當時候推動香港輪證市場納入「港股通」合資格標的。若運作成熟,也可考慮進一步允許發行以「滬股通」股票為標的的輪證。這將有助於解決中央政府所面對的「場外配資」難題,亦即,內地存在大量的高槓桿投資需求,但產品、渠道、監管等缺失反而衍生出場外配資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其次,全球金融監管機構正在協調加強對場外衍生產品(OTC derivatives)的監管,所涉及的集中報告、清算和強化資本充足約束等顯著增加金融機構的合規與運作成本。如果特區政府、監管機構、港交所利用現有輪證市場的基礎設施,推動更多場外衍生產品進入「場內」,實現交易產品的多元化,對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