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大招「精嬰」研腦波治語障


放大圖片

追蹤300初生BB5年聞歌聽字 未識對答亦可及早尋病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中文大學上月初成立本港首間跨學科大腦及認知研究所,所長黃俊文透露,未來將集中四大範疇,包括了解語言發展障礙、讀寫障礙及自閉症成因、治療研究及探究腦部分子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研究所並計劃招募300名初生嬰兒,首次於香港引入腦電波技術進行長達5年的語言追蹤研究。專家會安排他們聆聽音樂、字詞、音頻等,透過測量腦電波推斷出孩子語言發展情況,即使他們尚未懂得與成人對答,亦可及早發現問題,提早介入治療。

中大大腦及認知研究所早前獲得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及校內撥款共4,000萬元,進行認知神經科學、生物醫學、心理學、語言學、耳鼻喉學、小兒科、公共衛生等學術及臨床學科跨學科研究,對各發展及認知障礙成因提供治療策略。

了解基因如何影響腦功能

研究所所長暨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黃俊文表示,過往有不少發展障礙相關的研究,但主要是單方面地觀察人的行為,所以研究所將展開全面探究,了解遺傳基因如何影響腦功能,而腦功能如何影響言語發展等,「從分子了解行為」。

現時團隊已開展幼兒言語發展研究,早前從威爾斯親王醫院招募10多名嬰兒,向他們播放音樂、字詞、音頻等,透過量度他們的腦電波,了解及分析對聲音的敏感度,從而推斷長大後的語言發展。若研究員發現嬰兒對聲音敏感度不高,可能是言語障礙徵兆,可以及早介入治療。研究人員亦會把接受治療與未有治療的幼兒進行對照。

擬跨學科研治讀障自閉

研究團隊並會從母親產前、產後飲食習慣、照顧者與嬰兒溝通方式等,分析發展遲緩成因。計劃打算招募近300名嬰兒,參與最長達5年的追蹤研究,每次測試相隔數個月至半年,以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言語發展。

未來研究所計劃聯同心理學、語言學、臨床學科等,進行適用於華人社會的讀寫障礙及自閉症的跨學科研究和治療方法。

黃俊文提醒家長,若孩子一歲仍未說出「第一個單字」,如「媽、爸」等;兩歲未能說出至少20個單字及部分複詞,家長宜多加留意,要考慮帶孩子向兒科醫生求診,有需要時轉介言語治療師。

他又建議父母日常可多用圖書向幼兒講故事,「例如指着書上的圖片講『蘋果』,同時給予孩子表達和反應空間。孩子讀得正確時,家長亦要回應」,從而提升小朋友的閱讀和學字動機。

相關新聞
中大招「精嬰」研腦波治語障 (圖)
已派員視察國力 教局:依程序處理
非聯招專上課程今起網上報名
校園放大鏡:玫瑰崗校學術周「寓學於樂」 (圖)
讀科學屢見拉丁文 港科大生追溯「死語」 (圖)
部分拉丁文與科學詞語相關例子
綠色校園:交換生退宿棄置物 中大生助尋「新主」 (圖)
尋夢萬花筒:小丑娛樂世人 背後痛下苦功 (圖)
職說未來:參考OCEAN選職業
生涯歷程:離港升學前先做足功課
生命在於運動? 工時長懶得郁 (圖)
模擬試題
尖子必殺技:孩子「不動」致癡肥 家長有責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