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命在於運動? 工時長懶得郁


放大圖片

■港人雖然工時過長,但也非運動冷感。圖為2014年的香港馬拉松起跑儀式,賽事有破當時紀錄的7萬3千人參加。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同年齡群都需要有足夠運動以維持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因為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四大死亡風險因素之一,佔全球死亡人數的6% 。然而,香港素來生活節奏急速,超時工作時數冠絕全球,廣東話俚語有謂「得閒死唔得閒病」,更何況恆常運動習慣? ■Henry Law 資深通識科教師

議題探索

單元二:今日香港(按教育局指引)

探討問題: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什麼不同看法?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什麼貢獻?

單元五:公共衛生(按教育局指引)

探討問題:人們對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到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新聞背景

港人年均工時2606世界之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文件,運動頻率、持續時間、強度、類型和總量與非傳染病的預防息息相關。世衛建議5歲至17歲的年齡群每天應進行累計 1小時中等強度到高強度身體活動,18歲至64歲年齡組群每周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身體活動。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的例子有行樓梯、踏單車、快步行,而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例子有緩步跑、打籃球、踢足球等。

舉頭思考題 低頭玩遊戲

先談香港5歲至17歲年齡群的運動量,即兒童及青少年階段。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建議中、小學均應分配總課時5%予體育發展活動,故此,絕大部分學校都有提供體育課。然而,眾多因素影響令不少兒童和青少年課餘之後沒有做運動。

其一,「應試教育」學習模式。香港教育制度重視考試操練及學業表現,社會風氣彌漫競爭文化,故此家長寧可子女將時間放在補習和功課測驗溫習,學童缺乏運動時間,例如早前有小學生在公開場合直言考試操練令他缺乏運動機會;其二,社會風氣傾向智能世代,「低頭族」和網絡沉溺問題嚴重,手機和網絡遊戲的吸引力遠勝運動,減少了兒童和青少年參與運動的意慾。

《激戰》催健身潮 證非「運動冷感」

再談18歲至64歲年齡群的運動量,即香港主要勞動人口。根據瑞銀2015年《價格與收入》調查報告,香港僱員一年工作時數高達2,606小時,平均每星期約50小時,名列世界第一,超出第二位的孟買300小時。由此可見,香港人工時之長直接引致缺乏運動時間和機會。再者,港人的運動意識普遍不高,2012年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港人缺乏運動的原因是「工作太忙」、「家務太忙」、「感到疲累」和「懶惰」,加上香港物質生活豐足,社交應酬活動亦多為吃喝玩樂,普遍港人缺乏運動誘因。

不過,近年曾經掀起不少運動潮流,吸引大批港人參與。例如電影《激戰》引起健身熱潮;泡泡足球商業推廣成功吸引不少港人預約參與;大東山芒草茂盛亦吸引港人嘗試遠足郊野。以上例子均證明港人絕非「運動冷感」,只是缺乏運動誘因和動機。

相關新聞
中大招「精嬰」研腦波治語障 (圖)
已派員視察國力 教局:依程序處理
非聯招專上課程今起網上報名
校園放大鏡:玫瑰崗校學術周「寓學於樂」 (圖)
讀科學屢見拉丁文 港科大生追溯「死語」 (圖)
部分拉丁文與科學詞語相關例子
綠色校園:交換生退宿棄置物 中大生助尋「新主」 (圖)
尋夢萬花筒:小丑娛樂世人 背後痛下苦功 (圖)
職說未來:參考OCEAN選職業
生涯歷程:離港升學前先做足功課
生命在於運動? 工時長懶得郁 (圖)
模擬試題
尖子必殺技:孩子「不動」致癡肥 家長有責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