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角協同中學學生以塑膠垃圾製成的「釣魚翁」藝術裝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為提升巿民對海洋垃圾污染的關注,香港科學館舉辦了「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專題展覽,當中展出不少國際及本地藝術品,當中有由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借出名為「海洋的惡夢」兩米高垃圾大山,以及由香港中學生以垃圾組裝而成的藝術裝置。北角協同中學學生製作作品「釣魚翁」亦有份參展,該校學生何慧莹指,希望藝術品可令市民思考海洋污染的問題。
塑膠垃圾難以分解,一件垃圾的分解時間往往要用上逾400年的時間。香港科學館由即日起展出「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展覽。展覽融合科學與藝術,匯聚本港和外地展品,喚醒市民關注海洋垃圾問題。踏入展館,迎面而來的是兩米高的「海洋的惡夢」垃圾山,這藝術裝置是由北大西洋、夏威夷、波羅的海等沙灘收集的海洋塑膠垃圾組成,細看之下會發現廢棄輪胎、水泡、塑膠桶、牙刷等。藝術家以震撼視覺的作品,揭示海洋生態系統遭受的嚴重傷害。
「釣魚吃如吃自己垃圾」
展場另有香港學生以校園和環保園收集得來的垃圾所組裝而成的藝術裝置。北角協同中學學生作品「釣魚翁」是由大型塑膠瓶、廢棄橫幅及欄杆組裝而成。有份參與製作的學生何慧莹指,裝置上的「釣魚翁」展示的是半吞塑膠瓶的魚,希望引發參觀人士思考海洋污染的問題,「我們把垃圾扔到海中,魚把垃圾吃了;我們釣魚吃,就是吃回自己的垃圾。」同時場內播放由40名中學生參與製作的「污點」影片,當中記錄了該批學生到大嶼山籮箕灣執垃圾,並把撿回來的塑膠垃圾變成藝術品。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瑞士駐香港總領事館合辦,展覽日期由即日起至2月17日。配合「欣賞香港」運動,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包括科學館1月一律免費開放,歡迎市民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