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屯門醫院非緊急手術表現「包尾」。 資料圖片
醫局:原因難查將增支援 稱屯院「包尾」令人意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醫管局昨日公佈第七份「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分析2014年至2015年度逾2.5萬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發現屯門醫院的非緊急手術的實際與預期死亡比例最高,表現最差;緊急手術表現則是瑪嘉烈醫院「包尾」。醫管局指,難以從分析中找出兩間醫院表現遜色的結構性因素,對屯院的表現結果感意外,未來將加強支援兩院,改善情況。
最新公佈的「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收集2014年7月至去年6月期間逾2.5萬宗手術,分析病人在17間公立醫院接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後30日內的併發症和死亡等數據。結果發現,屯門醫院的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有10人於手術後30日內死亡。
而在13間設有急症室服務的公立醫院中,以瑪嘉烈醫院的緊急手術表現最遜色,律敦治醫院表現最好。
該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總監賴寶山坦言,是次報告雖曾從各醫院的醫護人員工作量、病床使用率等作多重數據分析,惟難以顯示及找出兩間醫院表現遜色的結構性因素,亦對屯院的表現結果感意外。
重申報告非「派成績表」
為改善兩院情況,該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李子良指,局方未來將加強支援及推行改善工作,包括加強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及放射診斷服務支援,並長遠探討將高風險血管手術集中在指定醫院進行的可行性;屯門醫院則會進行手術室大樓擴建工程,長遠地增加手術室數目。
他重申,該報告非「派成績表」,志不在排列醫院的服務優劣次序,而是冀望從中比較同儕表現,助個別醫院改善手術質素。
7年來手術增 整體死亡率降
同時,根據局方過去7年數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宗數均呈上升趨勢,2014年至2015年度更突破逾2.5萬宗;緊急及非緊急手術宗數亦分別上升2%及3%,至5,623宗及19,477宗。
賴寶山表示,雖各類手術宗數均有增加,但粗死亡率卻持續下滑,大型及超大型手術的粗死亡率更下跌0.3%,至1.8%;緊急及非緊急手術粗死亡率亦分別下降0.9%及0.1%,至6.8%及0.4%。
醫管局於2008年推出《手術成效監察計劃》,針對17間設有外科部門的公立醫院的大型及超大型手術,因應病人個別風險因素調整醫院手術成效結果,客觀比較各醫院的外科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