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樂山說小不小,說大不大。
她位於四川中南部。北與眉山接壤,東與自貢、宜賓毗鄰,南與涼山相接,西與雅安連界,面積12,826平方千米。
但在這片土地,除漢人外,卻有二十八個少數民族,山巒起伏,巍峨的群山下,江河縱橫。
這是一塊人間奇土。
說是奇土,是她地貌的奇特,群山聳立,江河佈流其中,遠觀恍若一匹碩大無朋的山水國畫。
地貌的奇特,帶來文化的奇特和人們的奇特。
也因這一奇特,曾為中華民族建立不朽功勞。
且說第三趟赴四川,在文化景點中,沒去看郭沫若故居,卻存心去參觀了戰時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
這個館是由一位樂山農民企業家王春聯等自發投資三千多萬人民幣建成的。
去年,在海內外舉辦的大小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活動,關於「戰時故宮文物南遷」的壯舉,罕見有人聞問,這是令人感到莫大遺憾的事!
故宮文物南遷,是一闕可歌可泣、血肉交織的史詩。
故宮文物決定南遷之前,曾引起巨大爭議。
時值日軍兵臨北京城下,故宮危如懸卵,加上日本傳媒已在做輿論準備:「此等寶物,由中國國家或民族保管,最為妥當,誠為當然之事。然現處政局混沌狀態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致力,以盡保管責任,蓋亦數之自然也。」其吞併文物之野心昭然若揭。
南遷的一派認為:「國家滅亡總有復興之日;文物被毀永遠不可復得」,「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
反對南遷的以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為代表,他發起了「北平民憤O護古物協會」,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
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日軍已長驅而入,萬里長城炮火沖天。
在這危迫時刻,國民政府下令轉移故宮文物,最初不贊成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臨危受命,出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暫存上海法租界。後來又由上海運往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一九三三年二月六日至五月十五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七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五批南遷。
其中故宮文物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一箱,包括書畫近九千幅,瓷器二萬七千餘件,銅器、銅鏡、銅印二千六百餘件,《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
押運文物的故宮文獻學專家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描述道:「溯當日搶運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髮。」
受委派二十名護送的故宮人匆匆告別家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艱巨的漫漫南遷路。 (「戰時故宮文物南遷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