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博士生畢業即面臨失業問題。 新華社
張愛玲
臨近春節,各高校在讀生紛紛打理行裝,興沖沖回家過年。小朱和他女友小琴卻打不起精神,也無回家的打算。
小朱七年前從河南某大學本科畢業,覺得學歷還低,就報考碩士研究生。三年後碩士畢業的他仍覺得意猶未盡,又報考博士研究生。這樣又經過三年半艱苦拚搏,終於拿到博士文憑。但當他信心滿滿地去人才市場應聘時,卻發現很難找到一家如意的崗位。有兩個單位願意接納他,但待遇很低,他搖頭離開。
快三十歲的小朱徒喚奈何地對我道:「讀博三年,我一直過着資料室、餐廳、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沒看過一場電影、沒進過一次公園,心煩時最多玩玩電子遊戲。唉,你說,我究竟該怎麼辦?」
我一時無言以答。如今像小朱這樣的事例實在很多了。
我知道,目前中國博士畢業生數量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博士學位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50萬人以上,招博士生5萬人左右,這些高學歷者看問題往往居高臨下,希望找到「高大上」的職業,但職場容量畢竟有限,僧多粥少。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的博士、碩士質量堪憂,不能引起用人單位的青睞。
為了幫小朱解疑釋結,我約了幾位專家到茶館,大家邊品茗邊暢談。
小朱先談了他的讀博經歷。他悻悻地說,三年間他們博士生承擔了導師一半以上的課題任務,有些導師的橫向課題百分之百由學生完成,博士生簡直成了導師的廉價勞動工具。「我們甚至一接到導師的電話心裡就發毛,既怕導師又佈置新的額外任務,又擔心與用人單位斷了聯繫。導師的作用是『指點、激勵、鋪路』,沒有導師來『導』,我們怎會有很好的進步呢?」
小琴「讀博」第三年了,對小朱的話感同身受。她說:「有時節假日想約小朱出去放鬆一下,『老闆』-就是導師一個電話就把你鎖住了,他下達的任務雜七雜八包羅萬象,從國家級課題的立項和實驗,到為研討會佈置會場、配送水果,再到接送專家、購買機票甚至洗衣服、寄快遞之類,讀博三年來沒少為老闆跑腿『幹私活』,這些活多數與自己的學業毫不搭界呀!」
小朱披露,有的「老闆」帶一百多名博士生,哪有功夫當好導師呢?一些導師對學生疏於管理,像「放羊」一樣放任自由,教學處於無管制的自由狀態,甚至對學生送上來的論文看都不看。高校本該是最和諧的地方,現在卻變得師生之間冷漠又生疏。小琴說:「我好羨慕當年錢學森、華羅庚、茅以升、梁思成等等大師們與學生促膝暢談、並肩攻堅的情景,可惜自己運氣不好,沒有遇到這麼好的導師!」
小朱補充說:「多數博導還是空中飛人,長期見不着面,對學生不聞不問,課題由副導師安排,而副導師都很年輕,自己也在忙着寫專著、評職稱,哪有空顧我們呢!」他說,這些都導致一些博士研究生無法完成正常學業,有的乾脆放棄不學,長期不去學校,甚至下海經商、出國探親,結果當然很慘-多年寒窗苦讀考得的博士生名額,因為無法按期畢業而被清退。
某研究所趙所長不苟同小朱的說法。趙說,中國現行的是導師制,「導師制」就是教授(博導)對學術資源和教育教學有較大的自主空間,但現在許多導師並無這個空間。這個「短板」致使導師在教學實踐中難以保障學生的教學質量,而要去片面迎合和追求上級下達的教學指標,包括博士生的數量、比例等。「現在博士生招生規模愈來愈大,師資力量卻沒有跟上,導師分身無術,哪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耐心地指導學生?於是,拖延學習期限、變學生為導師廉價勞動力等現象,也就應運而生!」
鄭州升達大學陳教授接口道,博士屬於金字塔頂端少數族群,一向為人們羨慕。但當前的現實是:研究生就業率不及本科生,而就業率最高的卻是高職生,民企已是知識青年擇業的主要舞台。陳說:「如今博士就業主要是去高校、科研單位或者考公務員,想進一流大學任教,沒有『海歸』的金字招牌是很難的,去二三流學校他們又不甘心,處於『高處不勝寒』的博士們就進退兩難了。」
夏先生在一家500強企業任人力資源部總監,他說,博士生是一個國家精英教育的顯現,但其素質也需要社會實踐來檢驗,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的緣由也值得分析。現在不少用人單位對中國的博士培養並不滿意,在對新進博士生創新能力的評價上,用人單位認為「一般」和「差」的佔了三分之二。「與本科、研究生相比,博士生的就業面會相應窄一些。人才需求最多的是各類企業,而企業對工作經歷看得更重,所以博士生進企業反而優勢不大啊!」
陳教授完全同意老夏的觀點,對小朱他倆說:「所以啊,博士生也要轉變觀念,找準自己的定位,讀書讀得愈多,規劃的方向應該愈明確才好!」
老先生說:「有人把學歷看得很重,但企業用人很務實,適合的人才是最好的,學歷高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學歷高不代表能力強。博士生雖然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企業卻更歡迎本科生甚至中專生中的技能型、複合型人才。我公司也有不少博士生,但工作上卻不盡人意,還不如一些普通大學生。事實勝於雄辯,事實給我們倒逼出一種觀點-文憑高不如水平高,重學歷不如重能力!」
我插嘴道,文化大家錢鍾書沒有博士頭銜,國學大師陳寅恪連學士學位也沒有,新近榮膺諾獎的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她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但他們個個是人中蛟龍時代菁英,這就證明,學歷不等於能力,重要的不是文憑而是水平!
小朱和小琴點頭稱是,但仍面色陰沉。他倆都是「大齡青年」了,兩人「拍拖」也有六七年,一說到婚姻事就很不爽。眼看春節來臨,雙方父母年年催他倆趁過年完婚,他倆卻心有苦衷。小朱說:「我弟弟的孩子都兩歲了,我一個博士生卻沒工作幹,怎麼有臉回家!」小琴說:「我今年也要讀博畢業,如果與小朱一樣,就慘了!」
我拉住他倆的手說:「不要氣餒!你們還年輕,年輕就是資本!李克強總理一直在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嘛,你們何不開動腦筋自己創業呢?」
陳教授立馬舉了幾位博士生創業成功的範例,講得他倆眼睛一亮......
小朱和小琴似乎看到了希望,終於抬起頭來,目光中閃現憧憬之光。兩人說:「謝謝各位指點,今年春節我們就回家,好好考慮一下,猴年一定利用所學知識創業,屆時還要請諸位光臨我們的開業典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