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白猿圖
猴年來了,猴年吉祥。
猴子在中國文化和語言中具有不同卻有趣的特殊意義。在中國人的生肖文化中,猴子所代表的精靈、活潑,也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了昂揚向上的樂觀精神。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了「靈猴來報:猴年說猴」猴文物展,一件件栩栩如生、與猴相關的文物,全景觀、多層次地展現猴在傳統文化和習俗中別具一格的作用和價值,也為本港市民的新歲帶來陣陣文化風。■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圖:部分由中大文物館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上周開始舉辦「靈猴來報:猴年說猴」展覽,展品涵蓋文物館、藝術系及本地私人藏家收藏的歷代猴文物,本港市民可以在新春及二月閒暇時間,欣賞與猴有關的藝術品,享受獨特的文化盛宴。
展品形式多樣
中大表示,古今中外,作為靈長類動物的猴子,都深受世人鍾愛。在中國藝術中,猴子因其機敏的樣貌和活潑的習性而多被用作裝飾物象,亦因「猴」與「侯」同音,而有封侯進爵之寓意。 而今次展覽的展品跨越漢代至現代,包括三十餘件與猴相關的書畫、器物等,讓參觀者可從多角度認識猴在中國文化中的涵義。
展品中,有鼻煙壺、中國畫、不同類型的裝飾用擺件。傳統中國人的藝術一向奠基在實用與藝術合一的基礎上,因此對不同志趣的追求,也造就了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唯美感、空靈感。猴子作為一種活潑、靈巧的動物,在藝術刻畫中,被賦予非常生動的造型特色,從而讓靜物化的工藝品充滿動感。
猴作為一種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動物,其作為意象的運用,一直延續到今日。在今次中文大學的展覽中,嶺南畫派的作品,也體現了猴的形象。嶺南畫派是近代中國傳統藝術吸收了新技法而流變出的藝術流派和風格,因此,猴作為一個藝術符號,可以說,見證了中國藝術史的發展。
解讀猴的意義
中大藝術系博士研究生夏小雙、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何志華及文物館助理研究主任陳冠男亦向傳媒講解展品的文化價值,並介紹了猴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何志華表示,十二生肖中,猴與人最相近,《史記.項羽本紀》便記載: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這個比喻是指裝扮得像個人物,而實際並不像。而猴子也具有靈巧的特徵。孫悟空曾大鬧天宮,自稱齊天大聖,他可以七十二變,所用的觔斗雲,是飛行時所乘之雲,一個觔斗便能行十萬八千里路。而猿猴的啼叫聲,也是文學作品描繪的對象,例如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猴被稱為馬騮
而在香港,猴被稱為馬騮。何志華說,就出處而言,是宋朝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北人諺語曰胡孫為馬流」,實即「馬騮」。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海門」說:「從香山而出者曰金星,曰上十字,曰下十字,曰馬騮。」
另據何志華提供的資料,猴與香港本地文化密不可分。猴王誕(農曆八月十六日)的主角是《西遊記》的孫悟空。猴王廟又稱大聖廟,位於九龍的秀茂坪,昔日每逢猴王誕便會舉辦盛大的活動,聲稱被猴王附身的乩童會赤着腳走過火炭和攀刀梯,代表猴王降乩接收信眾的祝賀。而目前,猴王廟在猴王誕當天,也有簡單的賀誕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