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我眼中的青島》作者埃格
新華社電 「我去過中國很多次,50次以後就不再數了......」現年77歲的諾貝特.埃格日前在法蘭克福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當被問及一個相對確切的數字時,這位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回憶片刻後說:「我想應該超過100次了吧。」 當天,由埃格撰寫的《我眼中的青島》在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舉行新書發佈會,吸引了中德兩國嘉賓上百人。不一會兒,現場圖書就被搶購一空。埃格介紹說:「這是一本個人著作,講述了我1989年以來在青島的所見所聞。」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埃格擔任德國曼海姆市第一副市長長達16年,2005年退休。在此期間,曼海姆市和青島市於1995年正式締結友好合作關係,曼海姆也成為青島在德國的首個友好合作城市。《我眼中的青島》一書共分7個章節,根據埃格的個人經歷,通過歷史文化、經濟科技、城市建設與交通、教育與社會等多個維度,全景式地講述了這座中國海濱城市的發展歷程。
「兒時求學期間,我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了解到青島被德國殖民的歷史。」談到如何與中國結緣、與青島結緣,埃格說:「1989年,時任中國駐聯邦德國大使梅兆榮向我推薦說,青島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值得去度假。」初到青島,埃格就收穫了意料之外的驚喜,並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他說,完全不曾想青島是一座如此適合度假、療養的海邊城市,人們還可在這裡學習歷史。埃格告訴記者,之後他每年到訪青島三五次,結識了很多當地朋友。開放友好的青島市民,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04年,青島市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
在埃格看來,青島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扇窗口,它的發展變遷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縮影。他回憶說,促進德中友好交往的歷程不乏阻力,比如一些德國媒體傳播對中國不友好的情緒。然而,隨着越來越多德國遊客到訪中國,隨着德中經貿聯繫日益密切,德國人對中國有了完全不同的印象。百聞不如一見,埃格認為,到中國走一回,是德國人摒棄對華偏見的有效途徑。
他舉例說,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舉辦了「曼海姆周」活動,約100名曼海姆市民受邀走進青島,「他們無一例外地對我說,『在青島的所見所聞與之前的想像完全不同』」。不僅是青島,新疆、遼寧、重慶、湖北、海南等許多地方也留下了埃格的足跡。他說:「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僅體現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西部地區變化也很大。」 退休後的埃格一方面向身邊朋友、向德國民眾介紹中國,推薦他們去中國看一看,克服對中國的偏見;另一方面致力於推動德中民間交往。2012年,埃格與中國男足前主教練施拉普納等德國友人發起首屆德中U16青少年足球邀請賽。該賽事已連續舉辦3屆,為中德青少年交往、中德足球交流增添了一條新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