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就像一面鏡子,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過往的生活經驗乃至生命體驗:孤獨感、漂泊感、渴望改變、尋求身份認同......深圳文學也是一面鏡子,每一個作家都帶着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經驗來到深圳進行創作,建立自己的寫作體系,同時也通過文字認識自己,並逐漸接近深圳這座城市生活的本質。
日前,由深圳市作協承辦的「回顧與前瞻--深圳文學發展論壇」在深圳文聯舉行。與會的作家和評論家暢談35年來深圳的文學現象、文學思潮、文學流派,評論深圳的城市特性與深圳文學的氣質關聯,探討深圳文學的不足以及未來需努力的方向。
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君慧、何花 深圳報道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深圳文學也有着明顯的移民文學特性。「深圳文學和這個城市的形象非常匹配。80年代深圳文學光彩熠熠,到了90年代,深圳文學逐漸走向正軌,作家對於深圳的表達越來越具有深圳性,也越來越深刻,逐漸開始接近深圳這座城市生活的本質。」
移民造就的城市與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評協副主席孟繁華說, 「移民性」是深圳文學創作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每個人都帶着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經驗來到深圳進行創作。孟繁華舉例,作家鄧一光來到深圳之後寫的全是深圳的生活,與他之前在湖北的生活截然不同。鄧一光自己對此也有強烈的感受,他說「孤獨感是來到深圳最深刻的感受。深圳人要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找到自己的價值體系;大多數寫作者是從深圳起步,建立自己的經驗,拿自己的經驗和生活做一種衝突,然後建立自己的寫作價值。這也是深圳文學的特色。」
「深圳是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我們照亮了自己過去的經驗,才能夠進行今天的創作。」孟繁華說,深圳市作協主席李蘭妮以自己的患病經歷寫出的《曠野無 人》, 「80後」作家蔡東的《往生》中對人性超時代的體驗和理解,秦錦屏在深圳記錄陝西社會經驗的《拉手手親口口》都是如此。這些作家和作品都非常重要,在當下中國文學格局裡,深圳的作家確實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鄧一光說,深圳中青年在文學作品量大是源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打工詩歌敘述大開大合,既講述後工業時代人的生活壓力,又有後工業時代和人的緊張關係等,充滿了生活的張力和想像力。
有高原無高峰呼喚大作品
《小說選刊》雜誌社常務副總編王干說,深圳為文學理念提供了一個敘述上的經典模式,叫「外來者模式」。「深圳文學一直是被寵愛着的,在深圳的作家是被呵護、被交流、被評論的,我覺得這也是深圳文學35年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王干表示,對於文學的重視會讓深圳在未來生長出自己的參天大樹。
深圳文學在過去的35年有光榮也有平淡,未來將去往何處?
中國作協《中國作家》總編王山表示,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如果要做一種前瞻,深圳作家可以不僅僅拘泥於對生活的體驗、對生命的經歷以及對故鄉的回望,而可以有更多想像的能力。「深圳文學現在還屬於有高原無高峰的狀態,我希望在未來深圳這片文學熱土可以出大作品。」
一直關注並推動深圳網絡文學發展的深圳市作協副主席于愛成表示,雖然深圳網絡文學發展繁盛,但營銷環境還缺乏有實力的網絡平台和合適的商業運作模式,無法實現網絡文學產業鏈簽約、扶持、發表一條龍的打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