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倫敦被霧霾籠罩。
文:余綺平
去年底中國華北被霧霾覆蓋,污染空氣散佈二十多個城市,北京十天內發出兩次紅色警報。與此同時的巴黎氣候大會上,近二百個國家達成協議,加強應付氣候變化威脅,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
發生過工業革命的英國,在應付霧霾威脅方面可謂得心應手。十九世紀初,倫敦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空氣污染而臭名遠播的城市,當時市內工廠林立,空氣污穢,冬天大部分家庭沒錢買優質乾煤,只得在壁爐燒濕煤取暖。工廠和住宅屋頂的幾百萬個煙囪,像幾百萬個「火山口」,同時向着天空噴污氣。
新出版的《霧倫敦》(London Fog: the Biography)一書裡,作者科頓(Christine L. Corton)講述倫敦解決空氣污染的經歷。她形容,當年倫敦發出的黃褐色煙霧,有濃烈的琉璜味,令衣服又穢又臭,臭味滲透牆壁,使植物窒息,視野模糊,容易釀成交通意外;最重要的是,市民吸入污氣,肺部受感染。單在一八八六年便有一萬一千人因此死亡。
科頓指出,早於十三世紀,英國已頒佈了世界上第一條環境管制法令,禁燒劣質濕煤熏黑天空。一六六一年學者伊夫林(John Evelyn)向國王呈諫書,建議圍繞倫敦興建綠色地帶,種植芬芳植物以減臭氧。他更強調,倫敦的污穢空氣將縮短市民的壽命。
三百五十多年前,學者已有此遠見,可惜未被重視。
到一九五二年冬,倫敦空氣污染情況仍未改善。戰後缺煤,家用劣質煤愈加普遍,十二月五日至八日天氣嚴寒,濃霧籠罩倫敦四天,結果導致一萬二千人呼吸系統受感染病死。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霧霾災難。
《霧倫敦》形容,倫敦的經典大霧,濃如黃豆湯,厚如黃牛油,可以塗抹在麵包上,行人低頭看不見自己的一雙腳。
書中引述一段笑話。美國諧星卜合(Bob Hope)赴倫敦登台演出,遲到了,他向觀眾道歉道:「我在濃霧中迷途了。想吹口哨召喚的士,卻連自己的嘴巴也找不到......最後,我看到遠遠有一點光線,想是有人來拯救。光線愈來愈清晰,看真了,原來是自己咬在嘴邊的煙屁股。」
濃霧下,倫敦的小偷盜賊猖獗,強姦和謀殺等罪案驟增,如發生於一八八八年東倫敦白教堂的兇殺案,兇手在濃霧中以殘酷手法殺死五名妓女,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案。連畜生也難逃濃霧厄運,倫敦動物園裡的獅子患肺病死亡。
倫敦濃霧有醜陋邪惡的一面,也有美麗浪漫的一面。無數文學作品和大師級畫作,受濃霧影響而大放異彩。如大文豪狄更斯的代表作《苦海孤雛》(Oliver Twist),和斯蒂芬遜(Robert Louis Stevenson)膾炙人口的《化身博士》(Jekyll and Hyde)。而大畫家特納(Turner)和莫內(Monet)兩人,曾以霧中的泰晤士河和國會大樓為背景,留下朦朧的倫敦美貌。
直到英政府一九五六年頒佈《清潔空氣法》,嚴厲控制工業和家用燃煤,逐步改用煤氣和電氣,改善了空氣污染情況。此法案至今五十二年了,許多倫敦人提起濃霧依然不寒而慄,《霧倫敦》一書,激起他們無限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