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 接連發生學生自殺事件,社會對悲劇成因深表關注。有教界代表指,香港教育制度以成績掛帥,而不少人視入大學為學生唯一出路,都令學生承受沉重壓力。
港台《城市論壇》昨邀請多名嘉賓探討學生自殺問題,其中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吳寶城指,香港教育制度僵化,着重競爭,特別看重成績高低,導致學生其他才能難以發揮。
教評會副主席何漢權亦質疑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為追求國際認可」而將新高中課程調深,課程架構無顧及學生多元才能發展,有學生為應付入大學條件,不敢選擇喜愛的非學術科目,才能白白埋沒。
他又認為應改善目前教育心理學家和學校1:7的比例,長遠更應落實「一校一教育心理學家」。
中學生議會發言人黃泳其認為學生自殺並非不成熟所致,而是社會認定「入唔到大學就咩都做唔到」,教育制度「分數大於一切」,惟實際上學生入讀大學比率低,年輕人上游機會少,易感到前路茫茫而失去生存動力。
港大防止自殺中心總監葉兆輝則指,除資助大學外,社會仍有各種進修及銜接課程供選擇,呼籲各界「別只看到大學一條出路。」
他又認為教育制度及社會風氣問題需時處理,當務之急是要暫停轉載或報道自殺新聞,「假如精神健康稍弱的同學不斷接受到同類訊息,或會導致『傳染、模仿、學習』」,希望各界幫忙中止連鎖,發放正能量減少悲劇發生。
教育局高級專責教育主任(教育心理服務)劉穎賢昨亦於該局網頁《局中人語》撰文,引用廣告標語「每日暫停十分鐘,聽聽少年心底夢」,提醒家長抽一點時間,放下工作和手機認真與子女溝通,成為他們最大的後盾,共渡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