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拾荒者說


放大圖片

■拾荒者為謀生,也為環保。網絡圖片

非 林

在香港,大街、小巷、運動場、商業廣場、醫院、公園等公共地方,每隔數十步就有一個垃圾桶。據統計,平均每一百個人就有一個垃圾桶,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冠。

在香港從黎明到黃昏直至夜晚都能看到拾荒者的身影,大多是老翁、老嫗,也有中年婦女,人數之多,恐怕也是世界第一。說是垃圾要分類,實際上根本沒有做到,垃圾桶裡有書報雜誌、鋁罐、鐵罐、膠樽、食品、飲品及衣服等等。無所不有,不少是可用之物,成為拾荒者的一種誘惑。絕大多數拾荒者並非靠拾荒謀生的貧困一群,而是為清潔香港,保護環境做點事情。

香港在廢品回收的工作做得很好,不少私人開辦廢品回收公司,有固定的收購站,也有流動的大卡車,為拾荒者提供方便。有一個廢品收購站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八小時營業,來賣廢品的人絡繹不絕,不時出現長長的人龍,據說每天的營業額高達數千元。

香港政府僱用成千上萬的清潔工,打掃地面和清理垃圾桶裡的垃圾,由政府的重型密封垃圾車送到堆填區。清潔工在清理垃圾桶裡垃圾時,只是把裝滿垃圾的黑色膠袋用手一捲紥緊袋口,沒有分類處理。就這樣將一些不是廢品的廢品,不是垃圾的垃圾,而是一種寶貴的數量可觀的資源深埋地下。這個問題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而拾荒者卻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他們走在清潔工的前面,用鷹的目光尋找,找尋、搶救廢品。廢品不值錢,由於經濟不景,收購價一降再降,鋁罐一個五厘,書報一公斤五毫,紙皮(箱)一公斤四毫,鐵一公斤三毫,鋁、不銹鋼貴一點三塊錢一公斤......拾荒者奔波忙碌一天賣上八塊、十塊,最多二三十塊,還不夠吃一餐飯或買一斤菜,只能買一兩個麵包。如此微不足道的收入,拾荒者依然樂此不疲。拾荒大軍並沒有減少,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們呢?一句話,是環保意識,下面不妨聽聽拾荒者的聲音:

「我是一個木匠,退休後在家裡閒得發慌,不如為環保做點事情。我推着小車四處撿紙皮(箱)之類的廢品,收入雖微薄,但也是一種快樂,身體也健康了有了活力。可見,人是『賤骨頭』,不能養尊處優,要勞其筋骨才行。」

「我是快八十歲老婦,人家叫我阿婆,也有人叫我垃圾婆,我也不計較。我脊椎不好,直不起腰來,成天彎腰屈背九十度,活像個類人猿。我每天黎明即起,推着小車圍着菜巿場周圍轉,見到書報紙皮、汽水罐之類廢品就撿,足足堆滿一車,幾個大袋子都裝得滿滿的,到了十點鐘就賣給一家廢品回收站。人嘛,總要做點事情,說起撿廢品我都幹了十二年,我也不鬧病,成年累月,不論颳風下雨,你都會在這個地方看到我的身影。」

「我是七十多歲,背有點駝,走起路來蹣蹣跚跚,有時以自行車代步。我每天從早到晚在附近幾十家商店、酒樓、飯館、超巿的門前轉來轉去,專撿紙皮(箱)紙盒之類的廢品。我有十幾輛手推車,裝滿一車就放在人行道邊,到時候就有人開大卡車來過磅,然後拉走,按月付錢給我。有人說我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其實,苦中有樂,總比閒着好。收入多少我也不計較,不過現在收購價一降再降,收入大為減少,當然心裡不高興,但我不會放棄。」

「我是八十六歲的老翁,剛退休的時候,每天除了散步就是散步,閒得無聊,後來我就一邊散步一邊撿廢品,專撿報紙、雜誌、鋁罐以及有用的物品。我的帽子、襪子和春夏秋冬穿的衣服都是撿來的,我還撿到過手錶、手機、掛鐘、旅行箱等等。我喜歡看報紙,每天不花分文能看到四五份日報。魯迅說『拿來主義』,我是人棄我取,『撿來主義』。香港人趕潮流、追時髦,只講消費,而且是過度的消費,單就衣服來說,據統計港人每年丟棄的紡織品超過十一萬噸,一分鐘丟棄的衣服有一萬四千多件。『節約』二字已從港人的生活字典裡消失。不講節約,不懂得節約是美德,不懂得節約就是環保,更不懂得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當我撿到新的、半新的可用的東西的時候,我都要嘟囔幾句:『簡直是犯罪,簡直是瘋了......』」

「我撿廢品已經整整九年,做什麼事情靠積累,單書報、雜誌就有三萬八千多公斤,鋁罐四萬七千多個。當我看到這個統計數字的時候感到十分欣慰,我為環保做了有益的事情,也算是一種驕傲吧!」

香港到處都有垃圾,到處都有廢品,假如沒有成千上萬的拾荒者,真不敢想像將是怎樣的情景。

拾荒者一不怕苦、二不怕髒,默默地為環保做點事情,可是在極少數高貴者的眼中,拾荒者是卑賤的、沒落的,甚至是墮落的一群;在大多數普通人的眼中,拾荒者是社會低層的貧困者,常常投以憐憫的目光......拾荒者不計較什麼評說,也毋須同情和憐憫,真正需要的是尊重。

日本的公共地方看不到一個垃圾桶,也看不到垃圾,人人都有環保意識,說是國民教育的成功之處。

在澳洲,垃圾實行嚴格的分類,從每家每戶做起。提倡節約,反對浪費,一切可用的傢俬、電器、衣服等等,絕不任意丟棄,而是拿到附近規定的地方擺賣,做到物盡其用。在歐洲一些國家,倒是看到垃圾桶,所不同的,一是數量很少;二是純垃圾中看不到食品、飲品和衣服等物品。

香港政府環保工作和環保教育做得很差,制定的環保條例、法律和法規倒是很嚴厲,但沒有嚴格執行,不少市民亂拋垃圾,任意丟棄雜物的惡習不改,很多地方成了污染的死角,髒亂的黑點,長期無人清理,嚴重破壞香港現代化國際城市、世界大都會的形象。

香港應該向日本、新加坡學習,像日本一樣清潔,處處是淨土,像新加坡一樣美麗的綠色的森林城市。

相關新聞
百家廊:拾荒者說 (2016-03-15) (圖)
聊易談經:解卦 (2016-03-15)
思旋天地:解讀兩會予港人深刻啟示 (2016-03-15)
發式生活:別小看中國人 (2016-03-15)
書聲蘭語:不應刻意放大台灣史 (2016-03-15)
翠袖乾坤:小熊小猴小丑 (2016-03-15)
跳出框框:書 (2016-03-15)
百家廊:老壽星刷微信 (2016-03-14)
琴台客聚:八鄉一歪聯 (2016-03-14)
生活語絲:生平愛寫作 (2016-03-14)
淑梅足跡:麥秋的傳奇人生 (2016-03-14) (圖)
七嘴八舌:陳慧嫻故事的領悟 (2016-03-14)
翠袖乾坤:珍芳達遇難愈強的人生 (2016-03-14)
網人網事:奧斯卡的「顏色」 (2016-03-14)
百家廊:有一種愛情叫「浪榛子」 (2016-03-11)
雙城記:甚麼京城文化 (2016-03-11)
此山中:澳洲精靈戴維斯 (2016-03-11) (圖)
隨想國:創作的動力 (2016-03-11)
演藝蝶影:從《論語》談學習做人(一) (2016-03-11)
翠袖乾坤:日子有功 (2016-03-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