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倫敦北部某地鐵站出口處,擺置了一個約十呎高書架,十分觸目。時裝八卦雜誌、小說、旅遊指南和食經食譜等,胡亂堆滿一層層。旁邊貼一告示:「這些書本,可以隨便拿走。如果閣下有多餘的書本捐贈或交換,更加無限歡迎。」
英國人喜歡看書,手袋裡總會帶上一兩本,以打發乘車時間。近年車廂低頭族以打機或上網為主,但看書的人仍然不少。那天下班時間,地鐵人潮洶湧,書架面前也擠滿了人。他們忙着玩交換書本遊戲,有人取書,更多人棄書;努力地逼近書架,毅然扔下一本,頭也不回地離開,如釋重負,走得理直氣壯。他們安慰(欺騙)自己,不是棄書,是物盡其用,替它找到了一戶好人家收留。
從何時開始,書本竟然成為了一種負累?
新年好朋友來拜年,帶來七大冊《明朝那些事兒》,隨口說了一句:「我家實在沒地方放了。」我欣然收下。當晚迫不及待翻閱,僅看了五頁,眼花撩亂。年紀漸老,時不我予。將書擺在一角落,沒法看完,辜負了朋友好意,已經成為一種心理負疚。
倫敦伊士靈頓華人協會最近清理其小型圖書室,找出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出版的武俠小說,有金庸和梁羽生等名著,可惜殘缺不堪,無法結集整套。協會負責人將它們放進黑膠垃圾袋,處決了。對此,我耿耿於懷。
年輕時經常光顧灣仔三益舊書店,若買到了好書,回家以藥用火酒替它們「抹身」,再用透明膠紙包起,戰戰兢兢地捧在手中細看。如今,它們藏身潮濕的車房,遭蛇蟲鼠蟻侵襲。何年重見天日?很難保證。
倘若香港地鐵站也安排書本交換服務,我相信,棄書的人不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