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克儉強調,《契約》屬處理自殺問題的其中一種針對性的工具,絕非「隨隨便便」使用。劉國權 攝
吳克儉斥「交數論」不專業 社工界憂影響求助者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香港近日接連發生學生自殺事件,部分反對派中人將矛頭指向教育局,更為此而無理地將專業輔導人員一直沿用的《契約》防自殺方式,斷章取義指控局方是藉此「卸責」及「交數」,稱學生簽署後「後果自負」。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日嚴正反駁,直斥「交數」的說法不負責任及誤導。有社工及心理學專家強調,該《契約》有正面用途,呼籲外界勿再抹黑,以免前線輔導工作難上加難。
有關《不自殺契約》源自教育局2011年出版的《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30多項附件的其中之一。
昨凌晨開始,有網民略去使用者背景及支援架構等資料,斷章取義宣稱該《契約》是政府「給學生簽署」,以「緊急回應」近日的自殺事件,而包括工黨議員李卓人、激進群組「熱血政治」等均有轉載及提出質疑。
有關的誤導性內容其後在網上瘋傳。有人不問情由揶揄以此防自殺是「低能」,又質疑局方藉此「交數」,是推卸責任表現,有人則聲稱倘簽署後仍自殺,死後會於陰間被追討「違約」等,言論突顯自身的無知及冷血。
針對性工具 非「隨便」使用
部分網民盲目批評,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吳克儉昨日就事件回應時強調,《契約》屬處理自殺問題的其中一種針對性的工具,絕非「隨隨便便」使用(見另稿),又反駁指有聲音質疑局方要求學生簽署《契約》是要「交數」,說法是極度誤導、不專業亦不負責任,對阻止學生自殺毫無幫助。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不自殺契約》是沿自外國使用相當長時間的「no suicide contract」,絕非香港獨有。部分人或因其中文譯名誤解,將《契約》聯想成「律師樓簽紙」一般死板,實質不然。
所謂《不自殺契約》,不一定是書面簽署的規格,普通一張卡紙甚至口頭承諾均可,因為這《契約》不重形式,也無意強加約束於任何人。
社工界普遍認同具正面作用
她強調,社工業界普遍認同《不自殺契約》有正面作用,惟最近的反對言論當中卻帶有不少誤解,對此表示擔心,恐怕求助者以後一聽見《契約》即聞風色變,對輔導工作或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呼籲外界作定論前,宜多了解及釐清《契約》實際用途,以免因種種誤解而為自殺求助者帶來反效果。
事實上,包括世衛文件、不少專家或本身熟悉前線輔導的網民都指出《不自殺契約》的效用。由臨床心理學家及教育心理學家組成的「良心理政」,亦在社交網站撰文解釋,強調《契約》是希望透過立契,將當中內容突顯及具體化,當求助者在出現自殺念頭時,能爭取時間,增加他們回想自救方法的機會。
文章又強調,《不自殺契約》並不能全面解決學生自殺問題,但在輔導過程仍很重要,呼籲公眾停止針對作負面討論,以避免學生對《契約》產生偏見,而令輔導人員失去能幫助學生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