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寫故事的時候,頗費周章的是每次提到女主角時,該如何稱呼她。總不能次次都直呼其名,有時也要找些替代詞,文字才好看。那究竟是用「女人」、「女子」、「那女的」、「女孩」?還是近年人人掛在口邊的「女生」?剛才看《哪一天我們會飛》演員蘇麗珊一篇訪問,二十三歲,很清新的樣子,笑容燦爛如青春的翁倩玉。文中就多次用「女生」一詞,我覺得怪怪的。二十三歲,在如今英雄出少年的資訊科技時代已不算年輕,我始終認為「女生」應是十二三至十八九歲左右的少女專用,過了二十就以「女人」、「女子」、「那女的」稱之較舒服,要不就乾脆用「女孩」、「那人」也可。
不過,「女人」這詞也很麻煩。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之後,一用「女人」,就想起婀娜優雅、心事重重的張曼玉,這反而大大收窄了「女人」一詞的感覺。「女子」比較中性,好像沒什麼固定形象,「那女的」就更?鬆了,只要是女的都用得上,反而較好。至於「女生」,除非再有當年瓊瑤小說《窗外》江雁容那種人物,否則還是少用為妙。
有些名詞突然爆出,充滿偶然。比如Vision一字,以前香港都沒固定譯法,有時用「遠景」、「理想」、「長遠目標」等,跟Mission更常糾纏不清,反觀台灣則早已幾乎一致譯為「願景」。記憶中是田北辰十多年前對香港媒體多次用了「願景」這詞之後,港媒才普遍用「願景」代表Vision,反而Mission的中譯在港仍莫衷一是,可見我們對Mission的意義根本還未掌握。
另一「奇葩」是「活化」這詞。「活化」在港媒十多年來已普遍應用,背後是Revitalise和Re-energise這類觀念。印象中以前是沒人說「活化」的,後來有次市建局宴請記者,席間高層談到Revitalisation大計,中文怎說呢?當下市建局公關大員靈光一閃,說出「活化」兩字,記者覺得好使好用,第二天見報,社會也受,以後就約定俗成用「活化」。所以說,新人會一夜成名,新詞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