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牡丹江百家宴的掛爐烤鴨。 作者提供
陶 然
不知為什麼,總是覺得牡丹江市在哈爾濱以北,大約是什麼影劇印象的影響吧?當車子一直向東南方向開去的時候,這才徹底顛覆我原本的想像。
因為黑龍江支流牡丹江貫穿市內而得名的牡丹江市,其實是滿族語「穆丹烏拉」轉成漢語而得來的,意即「彎彎曲曲的江」。但當我在市內的河畔望着那段滔滔江水時,並不覺得如何彎曲,倒是廣場前有許多遊人走來走去,也有幾個小販在那裡擺賣東西。
最引人注目的,是矗在廣場中央的一大塊石壁雕圖,那是「八女投江」。這是為了紀念當年抗日聯軍部隊為抵抗日軍,八名女戰士走投無路,而集體投江殉國的事跡。江水日夜不停地向東流去,我們看不到已逝的壯烈場面,惟有歷史的記憶永恒。
快要走出廣場時,只聽到哨聲,一隊穿着制服的警員在集合,幾乎全是男警,但負責拍照的卻是女警。他們排成幾行隊列,似乎要去執行任務。我走了過去,盡頭有一排三間公共獨立洗手間,上有紅綠燈,紅燈表示裡面有人,綠燈表示無人,但必須投硬幣若干才能打開。這倒有趣,既方便大眾,又不會令人亂用資源。
牡丹江市城市不大,但給人的印象是整潔。一進入市內,就發現街道兩旁的電燈柱上,或掛着紅燈籠,有的是一串三個,有的是左右各一。到了夜間,街燈光管發出不同的顏色,剎那間讓人覺得有天上人間的疑惑。
我們在一家中學參觀,圖書館別具一格,尤其是收集全國各地歷屆中小學課本,雖不敢說齊全,但已經十分難得了。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社會的變化,非常有趣。
有趣的,還有學校的小型博物館,有各種動物的標本,可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最令我驚奇的是,有些標本是學生製作的。貓頭鷹棲在樹上,栩栩如生,那樹讓我想起前往鏡泊湖途中,從車窗掠過的高高的榆樹、楊樹、松樹,還有矮矮的黃花,以及玉米田。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向太陽的向日葵,那一大片金黃,淹沒了我的眼睛。除此之外,還有招牌,大字寫着「國有國酒,米有米酒」。大約是說米酒的厲害吧?
曾經到過黑龍江最北、也是中國最北的漠河,我在那裡的村屋賓館借宿一夜,夢想見識奇妙的白夜,那時是七月底,但無緣見到。那夜空非常靜謐,我和詩人王良和出去散步,天氣清涼,穿着厚厚的外套,竟有點抵擋不住。我們坐在小徑旁邊的石椅上聊天,但見滿天星斗閃爍,非常地接近,簡直伸出手去就可以接到似的。當然是錯覺,天空還是遙遙,但也說明非常明靜。我們指着那條銀河,看分隔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慨嘆。走到黑龍江畔,望着對面的俄羅斯,白天時還看到對岸居民走來走去,更遠的是他們的村莊。那時我們乘着遊船,沿着河的中方一邊疾馳,船頭劃出的浪花四濺。暗想,可別越過河的中界線,那可算是越國界了啊!但船老大神色自若,高聲談笑,畢竟是在界河上討生活的人,自然比我們這些外來客知道分寸。這時已是夜晚,不見人影,只有零星燈光透出,有一種神秘的味道。
當然,住在莊院,印象深刻的,是早餐在農家小桌圍坐而吃饅頭與油條、小米粥,並不好味,但吃得津津有味,是不是餓了?還是嚐到了不走味的地道食物?還是心理作用?我不清楚。但當我在號稱為「中國最北郵局」的郵筒投入寄回香港自家收的明信片的時候,便有一種人在旅途中的迷惑感覺。
但漠河已經遠去了,置身同在黑龍江的牡丹江,但已是另一處地方了。那晚宴會是在「百家宴」舉行,車子飛馳,兩旁掠過的招牌,最讓人矚目的,是狗肉店。由於在香港並沒有人公然出售狗肉,不免好奇。他們說:「唓!私下裡有人吃呀!他們叫『香肉』罷了!」哦,我記起來了,多年前在廣州,朋友帶我去一家小店,等到吃完,他才告訴我,剛才吃的是狗肉呀。啊?我本來以為吃的是雞肉呀!
「百家宴」讓我聯想起《智取威虎山》裡的「百雞宴」,所以當我步入大堂時,有深入虎穴的錯覺。但並非如此,貴賓房亮堂,頗有氣派。我趁機出去大堂看看,見到有幾口爐灶,有一處爐火熊熊,原來是吊着一排五隻鴨子,正在燒烤,那鴨油滴在燃燒着的碳火上,吱吱作響。北京烤鴨在北京、香港,吃得多了,但如何烤法,從沒到廚房見識過。沒想到這回,無意中竟在這裡撞見!那種心情,真的有些說不清楚了。我趨近去,那爐火燙熱,直撲我的臉,只好迅即轉身離去。
擺上桌面上的,有熊肉、水餃,還有好幾種不同的湯。而那烤鴨,還是平常我們的那種吃法。但似乎並沒有那麼好吃,莫非搬到異地,北京烤鴨也有點因地制宜而變味了?還是鴨子的水土關係?但這一餐也吃得人仰馬翻,他們高舉酒杯,乾!東北許多地區,飲宴場合,擺上桌的有紅、黃、白三種酒,問你怕未?喝一碗酒?不了,我有自知之明,只輕啜一口紅酒表示敬意,便罷喝了。酒足飯飽,望着那沉沉夜色,別了,牡丹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