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八大資助院校大部分資源來自公帑,理所當然應面對社會問責。就近年有人以「維護學術自由、院校自主」為藉口,聲稱大學「自己管自己」而不用受政府監管及向公眾負責,他批評這說法不負責任,「一邊廂收錢(政府資助),另一邊廂就話不受(政府)管。」
張民炳:拒管不如做私大
他直言,如抱持「不受管」想法,「倒不如轉做私立大學」,停止向政府獲取資源,相信有更大自由度,但即使沒有資助,仍要受一定程度監管。
黃均瑜:「自主」非擋箭牌
教聯會會長、嶺南大學校董黃均瑜認為,大學固然要維護其自主性,但他強調不應將學術自由、院校自主等視為胡作妄為的「擋箭牌」。他表明,感到近年部分教職員、學生和政客,利用「自主」作藉口,將大學變為政治活動場所,鼓吹「院校自主」免卻對政府及公眾負責,令大學自主性與公眾問責失衡,反問「是否一提起自由、自主,其他意見就要『閉嘴』?」
黃均瑜又表示,本港院校對研究確是愈來愈重視,並希望以此取得較高國際排名,做法無可厚非,但院校亦需要找到其定位,「例如有大學以培育科研人才為目標;有些大學除了培育人才,同時注重學生的品德發展......(大學)要知道自己為社會培養出哪些人才」,於爭取本校利益及合乎整體公眾利益上取得平衡。
鍾樹根:可效法匯報開支
就教資會報告提到,其他地區的大學會與政府簽訂協議,規定大學需每年向政府匯報公帑運用的開支,和有責任按本身所訂的表現目標每年匯報表現。身兼香港大學校董的立法會議員鍾樹根認為香港可效法,「大學本身就為社會培育人才、提供服務,因此拿得公帑,就要向社會問責。」
他又認同每所大學需要有其定位,八大院校亦擔當不同角色,培養不同專才,「並非一味做研究,追求排名」,讓社會有均衡發展 。 ■記者 溫仲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