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連拿聯同休伊特與聖馬田樂團在音樂會演出實況
3月29日英國聖馬田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簡名ASMF)到訪澳門的音樂會,吸引了好些香港樂迷「過大海」去捧場。筆者在音樂會前還做了半小時演前講座,介紹當晚音樂會的特點。當然亦分別介紹了三度獲頒勳銜、一力創辦聖馬田樂團的指揮大師馬連拿爵士(Sir Neville Mariner),及當晚與他合作的鋼琴家安琪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的琴藝。
ASMF現時在世界各地的演出,每年達一百多場次,有時每一樂季的巡迴演出,可達十五次。樂團於1958年成立初期,即被英國廣播電台(BBC)和多間唱片公司發掘,不斷灌錄唱片,至今五十八年來,行銷世界各地的唱片已超過五百張,不僅市場銷售成功,且好評不絕,獲獎無數。自1968年成為Audio Award的獲獎者,便長期贏得極多唱片業的榮譽,同類樂團無出其右,可說手執唱片世界的牛耳。在唱片帶動下,ASMF在世界各地的巡演亦吸引了大量粉絲支持。
ASMF有今日的地位,功勞榜上第一名仍是馬連拿,他是ASMF的靈魂、燈塔及舵手。這次在澳門文化中心見他出場,挺着腰背,一步一步地走上指揮台,步履穩穩的,只是在踏上指揮台時有點遲緩,雙手揮動指揮棒,仍然充滿活力。開場一曲莫扎特的D大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約二十分的音樂,完全背譜演出,全無半點遲緩,四個樂章的處理,條理分明,特別是第二樂章行板,還能奏出莫扎特典型的機智感覺,終章的急板,仍能散發活力,真讓人有老驥伏櫪,返老還童之感。
很顯然地,今日以「終身主席」銜頭,帶領五十八年前親手創辦,從英國倫敦走向世界的ASMF到訪澳門的馬連拿,與樂團早已是形神合一,與各樂手更早已是心靈相通,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樂團已能作出適切的反應。當晚所見,大師頭腦清晰,行動自如,但畢竟已是九十二歲高齡,音樂會能否如期舉行,事前亦確實讓很多人深感懸念。但雖如此,由於大師與ASMF只在澳門登台,難怪香港不少樂迷亦「過大海」來捧場,甚至香港灣仔四間學校選修新高中音樂課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亦組成「澳門音樂之旅」,除出席當晚音樂會外,還出席了當晚由筆者主講的音樂會前講座。而當晚講座後,還有另一批十多位香港學生要合照留念,可見大師魅力之強。
話說回來,ASMF是一個約四十人的雙管樂隊,追求的是講求精緻細膩的室樂聲音,與交響樂團追求宏大交響化的聲音並不一樣。當晚奏完《哈夫納》,接着是加拿大著名鋼琴家安琪拉.休伊特上場,與樂團演奏莫扎特的第廿五鋼琴協奏曲。休伊特的指觸輕盈,乾淨利落,全無半點沙石,恍如她那襲金光閃閃卻仍能保持低調不誇張的演出禮服一樣。首樂章的華彩樂段奏來更是流水行雲,樂隊在馬連拿帶領下,音樂與鋼琴堪稱「絕配」,木管與鋼琴的呼應尤為吸引。一曲奏畢,不僅讓人對這位近年多次到港澳來的的當紅鋼琴家的琴藝擊賞,對其保顏之術和氣質提升之道,相信同樣讓人大有興趣。
下半場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四個樂章都有着動聽的旋律,在ASMF奏來更是優美動人,難怪一直有人懷疑,十七歲的比才,豈能寫出如此天籟之音了。ASMF各個聲部奏來實力平均,音色清晰明亮,但不炫耀。大師在知音掌聲下首先加奏了改編自愛爾蘭民謠的《丹尼男孩》(Danny Boy),這首由Percy Grainger改編的樂隊版本,當晚一路聽來,仍以為是弦樂團版本,最後卻原來加入四支法國號,法國號沉着的音色,結合着弦樂將高潮的聲音帶來更為圓熟純和的感受,亦屬神來之筆。不過,最意外的是,最後加奏莫扎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與上半場作出呼應,那種齊一精準的表現,讓人相信仍應有機會在港澳再欣賞得到馬連拿在舞台上的丰采。當晚觀眾的Standing Ovation熱烈場面,讓大師難以下台,最後只得將首席「趕走」,才能將音樂會結束。但無論如何,這次機會難得,散場後,排隊等候大師與休伊特簽名的人龍長長呢! 文:周凡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