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 博士
《人民日報》於頭版刊載權威人士談中國經濟,指出中國經濟不會呈「V」型的反彈,而是呈「L」型的形態向前發展。
許多人讀了這篇報道,感到擔憂,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走下坡。恰好,近來多位國際大鱷都在公開唱淡中國經濟,美國三大債務評級機構也降低中國的信貸展望......似乎中國經濟前途一片灰暗。
中國經濟真的走下坡嗎?
絕對不是。今年第一季中國的GDP增長率是6.7%,這樣的增長率是世界第一,何以這麼多人對中國經濟前途看淡?
「L」型的發展不好嗎?
「L」型的發展只是說中國政府不會再如2008年那樣,以4萬億基建來刺激經濟。2008年中國經濟是急跌後迅速大幅反彈。但是,後遺症是通貨膨脹,這是今日中央政府所不願看到的。「L」型的發展是表明中國經濟將有很長的時間是穩定地,不快不慢地向前發展,平均也許是以6%至6.5%增長。不論是6%增長或是6.5%增長,中國的GDP增長速度依然是世界第一。
許多唱淡中國經濟的人,最喜歡引用的理論有二:一是說中國已經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二是說中國已經失去人口紅利。
上述理論的一個最重要假設是說中國永遠只能是一個製造業國家,只能利用廉價的勞動力生產來出口,如今勞動力的成本大幅上升,因此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即沒有競爭力了。是的,今日有不少中國的工廠搬遷到越南、緬甸、印尼、孟加拉等成本較低的國家,因此得出結論,說中國已經失去人口紅利,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再多的人口也沒有用了,大量由農村入城的人將找不到工作,留在城市製造社會問題。
我認為上述理論最大的錯誤是,假設中國的經濟結構永遠只能依靠製造業,要靠低成本的製造業來維持,這是錯誤的。中國的人口紅利就是13億人,13億人中至少有1億人已經達到中產階層,他們的消費能力是世界第一。去年阿里巴巴於11月11日的「光棍節」所創造的銷售紀錄是世界紀錄,遠超過西方國家任何消費大日子。
深圳最早進行「騰籠換鳥」的工作,工廠一間間地關掉了,變成「IT搖籃」,變成消費城市,變成金融中心。只要中國人的收入不斷增加,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加,消費便成了今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