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早前來港視察,其間與包括4名反對派議員在內的有關人士會面,反對派議員當面批評特首梁振英,甚至要求「換特首」。梁振英日前接受無綫電視訪問時直言,「換特首」也解決不了目前的問題。的確,香港目前的問題,不僅是制度設計使然,而且許多深層次問題解決難度很大。無論誰當特首,香港都會面臨同樣難題。梁振英自上任以來一直面對嚴峻的挑戰,但4年來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因此,把問題歸咎梁振英並叫他下台是本末倒置,極不負責。香港要突破困局,關鍵是尋求共識政治,求同存異,為香港共同努力。
反對派議員應實事求是
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早前來港視察,其間與包括4名反對派議員在內的有關人士會面。反對派議員聲稱特首梁振英是香港今天面對分化、撕裂困局的罪魁禍首,唯有梁振英不連任才可令香港社會團結云云。有關說法本末倒置,「換特首」論並不可取。
香港目前的問題是制度設計使然
首先,香港目前的問題是制度設計使然。在行政立法關係中,立法會議員有監督施政的責任,卻不負施政的責任;特首肩負施政重任,但無黨無票,這是政治客觀現實。與香港的反對派相比,西方的反對派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西方的反對派強調「有批評也有建設」,二是西方反對派講究反對的「合法性」。但是,香港反對派從不考慮承擔執政責任,他們所考慮的全部,就是如何為反對而反對,至於如何提出實際可行的解決問題辦法或政策性措施,則完全不予理會。正如梁振英在訪問中指出,若只是反對特首、反對政府而沒有具體建議,一切就流於政治化。事實上,一切流於政治化使香港陷入內耗深淵,政府動輒得咎,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社會亦缺乏搞好經濟的和諧環境,這不僅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亦令香港社會產生了自我邊緣化的趨勢。
其次,香港目前的問題,是社會積存多年的許多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並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例如香港經濟多年來偏重房地產,房地產價格高企,不但妨礙市民改善居住條件,而且遏抑各行各業的成長,導致貧富懸殊和社會矛盾加劇。樓價高企,中產與年輕一代怨氣飆升,堵塞了八十後、九十後向上流動的途徑,令他們無法實現人生計劃,包括結婚和生育。
「適度有為」取得初步成效
梁振英上任以來,香港的土地房屋政策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土地、公屋、居屋供應大增,逐步理順土地供求失衡的問題。梁振英並果斷推出樓市「雙辣招」,遏抑投機活動,遏止了樓價升勢。正如梁振英指出,現屆政府用「很堅強的意志」在房屋問題上做出成績,「今天再沒有人說地產霸權,今天大家擔心的是,樓價會否跌得太快」。
針對貧富懸殊加劇,梁振英推出多項重大的紓緩舉措,包括重設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扶貧委員會、破天荒制訂首條官方貧窮線、落實惠及40多萬長者的「長者生活津貼」、積極籌備全新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推行涵蓋多項措施,並惠及不同群組的扶貧措施。社會福利現時是現屆政府教育外的最大開支,過去4年財政開支增加了五成五,證明政府扶貧是做實事的。
張德江充分肯定梁振英的施政成績,指出這屆特區政府提出了「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比方說在土地方面、在房屋方面、在養老方面,在扶貧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舉措,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梁振英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民生、地產成績有目共睹,但是反對派近年採取極端對抗態度,對人不對事,施政大受阻撓,梁振英本來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但卻想做做不到,做不好,這也是客觀現實。因此,把制度設計使然的問題和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歸咎梁振英,並叫他下台是本末倒置,極不負責。
關鍵是尋求共識政治
無論誰當特首,香港都會面臨同樣難題。關鍵是尋求共識政治,求同存異,為香港共同努力。在目前社會撕裂、政治兩極化加劇的背景下,大多數香港市民仍主張「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爭取不同訴求。一方面,政府或社會的各持份者都應虛心聆聽,尊重不同訴求,並從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另一方面,持不同意見者絕不應將己見強加於人,更不應動輒阻撓正當施政。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共融社會,存在各種訴求,香港政治的出路是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基礎上,逐步建立為香港大多數市民所認同的共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