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伊莎) 工程建設除了可以修路蓋房,其實亦能為人「築夢」。香港大學2004年推出「明德工程」,鼓勵師生義務到遠離香港千里之外的內地偏遠鄉村,利用一雙又一雙「巧手」,為當地貧困孩子建校蓋廁,助他們追尋知識。牽頭成立項目的港大土木工程系畢業生楊澍人認為,學生除可藉以應用專業知識,更能學習人生重要的一課-關愛與付出。成立12年間「明德工程」至今已完成5個項目,為數千名廣西及四川的貧困生實現「上學夢」。
楊澍人曾於2003年到廣西融水縣探訪友人,機緣發現當地適齡學童失學情況嚴重,遂回到母校學系,並得到學系教授李啟光等人的協助,組織了一批師生義務成立「明德工程」。首個項目就是協助廣西融水縣下里屯的村民興建兩層高的小學校舍明德樓,並於2005年10月落成,一圓孩子的「小學夢」。
楊澍人出錢出力帶後輩北上
其後「明德工程」再完成了多個重點項目,包括融水縣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宿舍-格物樓、四川正東街幼兒園、廣西大保屯文化中心,以及修復了廣西英洞村學生上學必經的英洞橋,共有數百名港大師生參與,數千名當地的貧困生得到資助。
多年來,出錢又出力的楊澍人帶着一批又一批學弟學妹,從繁華的都市長途跋涉走到貧窮落後的鄉村,學習無私的付出。他憶述,通往鄉村的山路崎嶇,例如曾與港大生徒步走到融水縣,就需時至少3小時,部分小路狹窄,更令大家滿身泥濘。到達後,學生每日要在清晨5時起床工作,處理不同任務:包括背着沉重的機器測量每天百多個地形、協助導師設計建築方案、製作施工圖紙、協助施工管理等。
初試鄉村蹲廁 適應花數天
窮鄉僻壤的生活環境與物質豐富的香港可謂差天共地,對港生來說是一大考驗。楊澍人笑言,曾有從未使用過蹲廁的學生,在當地鄉村要花上好幾天適應,亦有人因洗澡地方的環境問題,寧願數天不洗澡。不過,學生付出的汗水都有其價值,多年來不少學生曾向他反映,從過程中學懂珍惜、助人為快樂之本,這些收穫比所累積的工程經驗更大,亦有不少參加過的學生畢業後,繼續參與「明德工程」或相關扶貧工作,「的確很高興,我的工作後繼有人」。
盼推「建屋育人、以愛易俗」
楊澍人又指,「明德工程」推行10多年,至今希望進一步推動「建屋育人、以愛易俗」的意義。他希望能籌集更多捐款,踏足更多落後的貧困鄉村,助鄉村孩子建燈光明亮的校舍、洗手間及建教師宿舍等,改善學習環境,「這是雙贏的,既為工程系學生累積實戰經驗,更重要的是以建設改變社會。」
李啟光補充說,近年校方積極為「明德工程」引入新元素,例如今年的越南義教項目,就與其他學院合作,由港大社會科學的學生負責義教,土木工程學生則負責興建環保洗手間。
楊澍人亦指「明德工程」要與時並進,因隨着國家政策的轉變及社會發展,部分山區學校已搬遷至縣城,「如果只是建校舍,5年或10年後如沒有學生入讀的話就沒用了,所以去年底竣工的的大保屯既可是學校,也可做成社區中心,有大操場、廚房等,讓村民可辦社區活動,善用地方。」
他們亦有為廣西大平村設計教師宿舍,隨後將為廣西三寸村興建小學校舍,扶助更多貧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