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撰寫的工作論文指,內地企業去槓桿化在短期將會為經濟帶來負面影響,而民間投資仍然低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仍有待增強。房地產開發投資中期仍面臨不確定性,反映出馬駿對於中國短期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
企業債務水平明顯過高
馬駿指出,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總水平(包括企業、政府和居民負債)與GDP的比例仍在可控區間,但企業部門債務水平卻明顯過高。不斷攀升的企業槓桿率水平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加大了金融風險。工作論文強調,企業去槓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國際經驗來看,去槓桿一般需經歷6至7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實證表明,在去槓桿過程開始前2至3年,往往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但此後幾年經濟增速會逐漸反彈。
房地產方面,馬駿認為,雖然最近幾個月的房地產開發投資有較快反彈,但各方對該輪增速回升的可持續性的判斷還有較大分歧。他預計,短期內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保持或略微超過目前增速的可能較大,但中期能否持續則仍面臨不確定性。
購房需求增速漸弱化
他解釋,一方面,商品房銷售增速回暖傳導到投資一般需三個季度左右,而過去九個月內房地產銷售繼續加速,表明短期內房地產投資保持目前增速或以上的概率較大。另一方面,部分一二線重點城市由於房價上升過快,已經開始收緊限購政策或加大限購政策的執行力度,將導致這些地區銷售降溫並對投資產生抑制作用。加之許多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仍然高企,當地開發商對投資前景仍十分謹慎。而從長期來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趨勢也意味着未來購房需求增速會呈逐步弱化趨勢。
論文指出,今年年初以來,內地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有所加大,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增速加快,但民間投資仍然疲弱。從外需來看,國際組織數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測,中國外貿增速明顯低於預期,出口可能繼續面臨下行壓力。
至於人民幣匯價方面,馬駿預計美聯儲加息的步伐是否會加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資本流動的格局,以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匯率的衝擊方向。如果全球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中國今年外需低迷的局面預計難有改變。美元升值和大宗商品出口國的貨幣貶值,也會對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構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