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回想兒自殺 母:原來早有先兆

2016-06-26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指男性佔個案多數。 華鎧瑩  攝■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指男性佔個案多數。 華鎧瑩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華鎧瑩)去年9月至今年3月,本港發生22宗學生自殺個案,3日前又有一名14歲學生輕生。面對學生自殺個案激增這一問題,家長、學校以至社會應如何防範和應對?

數年前,阿珊就讀初中的長子在家中以毛巾自縊死亡,她頓時感到「世界末日,永遠都不會再笑」,一度想自殺,幸經社工輔導情況好轉。

她坦言,當初並無察覺兒子有情緒問題,事後回想才醒覺到兒子自殺前的一些蛛絲馬跡。

她回憶,兒子曾告知父母懷疑自己患抑鬱,兩度嘗試用毛巾上吊,由於之前曾經因限制上網發生過親子摩擦,所以丈夫誤以為那是兒子爭取上網時間的詭計,未予重視。後來,兒子經常顯得情緒低落,不能上網便攤在家中沙發不動不吃,放學就跟同學到網吧,最夜11時才回家。

阿珊曾經聯絡校方,希望憑學校的威嚴禁止學生去網吧,但校方僅回覆「放心,學生都很喜歡讀書,不會跟你兒子去玩的。」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她批評學校不夠關心學生,認為每月應至少有兩堂「生命教育」,指導正確價值觀。

兒看無痛自殺刊物 母未正視

出事前,阿珊曾發現兒子上網看教無痛自殺的外國刊物,當時她擔心跟丈夫討論會令兒子遭責罵。事後她深感自責,承認管教過嚴,沒有正視兒子的想法,經輔導後改變管教幼子的方式,溝通協調溫習及玩樂時間。

她指,青春期親子難免有爭執,過嚴的管教只會適得其反,雙方應多加了解對方想法。

社工:不良資訊誤導少年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資深危機輔導員韋賽姬指,網上資訊發達,不時有教導如何自殺的文章流傳,心智不夠成熟的青少年容易受到影響。

她又表示,網上遊戲當中不少暴力的情節亦會令青少年有錯誤認知,曾有沉迷遊戲的輕生青年留下遺書告知父母,他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服務人群。她批評網絡世界的不良資訊易誤導青少年,惟難以規管,只能靠身邊人多留意。

據死因裁判法庭報告,去年共有1,022宗自殺死亡個案,即每10萬人中有13.94人自殺身亡,較2014年上升15宗。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分析,去年個案以男性為主,佔62.92%,連續10年佔逾60%,過去5年更呈上升趨勢,認為男性精神健康備受關注。

主席周婉芬指,傳統中國男性形象較剛毅及自尊心較強,遇到困難時寧自己解決也甚少向外人求助,建議男士情緒受困時多向家人及朋友傾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