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港大兩招治「象腿熊臂」

2016-06-29
■廖軒麟(中)說,港大為34名患者手術,79%上肢淋巴水腫平均減少2厘米。記者 鄺慧敏■廖軒麟(中)說,港大為34名患者手術,79%上肢淋巴水腫平均減少2厘米。記者 鄺慧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鄺慧敏) 乳癌及婦科癌症患者接受電療及手術後,有機會出現上肢或下肢淋巴水腫,出現「象腿」,嚴重者需透過手術治療,惟手術後會出現疤痕增生及淋巴液滲漏。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早年引入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及淋巴移植手術,有效改善淋巴液滲漏及外觀問題,對早期和晚期病人均有幫助。以淋巴移植手術為例,70%病人有效改善水腫情況,手圍及腳圍平均減少2厘米至3厘米。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指,本港淋巴水腫患者主要屬繼發性,因進行乳腺或婦科癌症手術令淋巴結受損,淋巴液不能流通,積聚於皮下,形成淋巴水腫,上肢及下肢水腫發病率分別高達45%和36%。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指,以往淋巴水腫的早期患者,主要透過物理治療紓緩病情,嚴重者則需進行手術,惟傳統手術需切除整個皮下水腫及脂肪,會出現疤痕增生及傷口,使淋巴液滲漏,效果未如理想。

港大於2012年及2013年分別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及淋巴移植手術,前者透過在患者水腫肢體開一個兩厘米的皮膚切口,將皮下淋巴管連接至小靜脈,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後者透過移植淋巴組織到淋巴阻塞的位置,刺激移植區淋巴管的生長,疏通阻塞的淋巴管。

早期用吻合術 晚期用移植術

廖軒麟說,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較適合早期患者,因他們的淋巴管尚未變形,能進行接駁,但晚期患者的淋巴管已經變短及幼細,較適合進行淋巴移植手術。

他續說,港大自2013年起,已為34名患者進行淋巴移植手術,當中79%上肢淋巴水腫的病人,平均手圍減少兩厘米;70%下肢淋巴水腫的病人,平均周長減少3厘米,但晚期淋巴水腫病人術後需以物理治療輔助。

現年73歲的何女士1988年患乳癌,並接受電療及化療,患病十多年後手臂出現淋巴水腫,其女兒Winnie表示,母親手臂腫脹、不能拿重物,甚至不能梳頭,更因為手臂腫脹而不敢穿短袖衣服。直至2014年何女士接受淋巴移植手術,上臂圍由31厘米縮減至26.5厘米。Winnie表示,術後母親重拾自信,不再遮掩手臂,手臂也能活動自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