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北水」聚港股 市值升6.6倍

2016-06-29
■專家認為本港應建立多元化市場,才能應對外圍衝擊。資料圖片■專家認為本港應建立多元化市場,才能應對外圍衝擊。資料圖片

「滬港通」兩地基金互認等創舉 強化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陳楚倩)回歸19年來,香港金融市場取得長足發展,港股市值由1997年的3.203萬億元,大增6.6倍至去年底的24.42萬億元;尤其是近年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滬港通」、兩地基金互認的推出,令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實現了互補、互利、融合、共贏,穩固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然而本港面對的環球市場競爭也一年比一年激烈,本港一些固有優勢正在弱化或被競爭者力追,專家認為本港應建立多元化市場,才能應對外圍衝擊。

回歸19年來,本港金融市場安渡3次大型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

每日成交額翻6.7倍

港股市值由1997年的3.203萬億元,大增6.6倍至去年底的24.42萬億元;每日成交額也由1997年的154.6億元,增至去年的1,046億元,數額是當年的6.7倍,環顧全球,沒有一個成熟市場有如此亮麗表現。

此外,1999年時本港市場的本地機構加上散戶的投資額,佔大市總成交達63%,來自海外的投資者只佔31%。去年來自海外投資者的成交佔比升至39%,單是來自內地投資者的成交已達大市的9%,與佔10%的英國、9%的美國並駕齊驅。這反映「滬港通」、兩地基金互認等重要金融創舉的推出,一方面令本港與內地資本市場實現互補、互利、融合、共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港金融業的國際化程度。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曾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齊名的「紐倫港」香港,近年被指競爭力下降,在今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評比排名中,自2007年有該項排名以來,首次跌出三甲排名第四位,也為回歸19年的香港金融業敲響了警鐘。

債市基金業尚可發展

與此同時,本港具先行者優勢的離岸人民幣業務,近兩年也陷於裹足不前的地步。談了多年的債市,也有待突破。

對香港金融市場長遠發展提出多項建議的金融發展局,其拓新業務小組召集人、羅兵咸永道亞太區金融服務部及資產管理組稅務主管葉招桂芳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多年來一直致力發展資本市場,股市的發展已到一定成熟程度,表現相當不錯,但債市的發展應該可以更好,包括產品應更多元化、進一步的稅務優惠,以吸引更多發債體在香港發債、更多基金投資者投資本港債券。

葉招桂芳認為,本港在促進基金業發展方面,也有待大力改善。香港目前是基金的銷售和分銷中心,但在超過1,800隻香港認可基金之中,僅有約300個於香港註冊,主因香港的《公司條例》規定過嚴,令本港空守基金互認的寶山。

深化「抗險」 應對外部衝擊

其次為與部分獨立司法區相比,香港在審批新基金以至更新章程文件的程序上耗時甚久,且較為煩瑣。最後,對於私募基金,香港仍存在稅務方面的不確定因素,成為基金經理的一大憂慮。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鄂志寰指,香港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最大的挑戰不是與新加坡之間的「雙城」競爭,而是與倫敦和紐約成熟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存在明顯的差距和不足。

長期以來,香港偏重股票市場發展,債券市場、商品交易和外匯市場發展深度不夠。同時也無法完全脫離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範疇,帶有新興市場的烙印,最直接的表現是其通常被動接受外部市場衝擊,應對外部衝擊能力較弱,在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的情況下,容易暴漲暴跌,放大波幅。

鄂志寰認為,香港的當務之急是在爭取保持國際排名的同時,加快探討如何發揮所長,保持其在稅制、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優勢,加大推動金融市場深化發展,穩步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