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七一遊行」慘淡收場,不是反對派催谷不力,而是他們錯摸了民意,違逆了民情。反對派炒作「倒梁」及「林榮基事件」,為的是什麼,市民其實看得很清楚,就是為了挑動政治對抗,鼓動更多市民上街,以達到其政治抽水目的。這樣,市民有必要走出來做反對派的棋子嗎?「民陣」連年搞的「七一遊行」,從來都不是為了解決香港各種社會問題,相反是製造更多問題,市民對於這些政治操作已經很厭倦,於是用缺席向反對派投下了不信任的一票,也用行動對泛政治化的環境說不。求發展促民生始終是香港的最大民意,林榮基違法賣禁書被內地依法拘捕,這樣就想催谷10萬市民上街,反對派當市民都是傻瓜嗎?
今年「七一遊行」雷聲大雨點小
「民陣」以為有「林榮基」及「反梁」兩張牌,催谷10萬市民上街不是難事,但最終卻遭遇滑鐵盧。「民陣」雖然自稱有11萬人遊行,但這個數字明顯只是「民陣」「自我實現的預言」,為符合其10萬人遊行的「願望」而杜撰出來。
事實上,這次「七一遊行」的人數大約就兩萬多人,例如警方指高峰時有19,300人遊行;而由反對派衛星組織「香港公民行動」統計點算,遊行人數約有16,000人;「港大民研」則推算人數2.3萬至2.9萬。顯然,「香港公民行動」和「港大民研」並沒有「貶低」遊行人數之理。即是說,這次「七一遊行」不但是梁振英上任以來人數最少的一次,而且更說明「民陣」將遊行人數作大5倍有多,以「民陣」歷年來在遊行人數的作假表現,已經說明這個組織誠信破產,造假成癮。
不過,「民陣」作大也是無可奈何,這次「七一遊行」是9月立法會選舉前最後一次大型政治動員,關係反對派的立法會選舉氣勢,自然不容有失。因此,反對派及其喉舌、已經薄如蟬翼的《蘋果日報》,在遊行前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地造勢,連日炒作所謂「林榮基事件」、「何韻詩事件」,並且不斷對特首及建制派進行抹黑攻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社會上製造政治對抗氣氛,以拉高遊行人數,可惜最終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引起市民更大的反感。
為什麼最終遊行人數遠低於預期?有反對派中人說是因為今年「七一」連着三日假期,所以市民都離港外遊,令人數減少。這種白痴的解釋恐怕連反對派的支持者都不信。其實,遊行人數下降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厭倦」。
政治掛帥損害市民利益
不能否認的是,近期香港政治風波此起彼落,對遊行有一定催谷的作用,但民意就像鐘擺,一邊蕩得越高,另一邊也會蕩得越高。遊行人數減少當然可以有很多闡釋,但不能否認的是,人數反映了市民對於政爭的厭棄,不希望香港陷入無日無之的政治漩渦之中,民意於是出現「反蕩」。就如「民陣」以「倒梁」作為遊行主題,但廣大市民都知道,「倒梁」是一個假議題,不可能實現,中央已經多番表態肯定特首的工作,而且特區政府的施政方向也得到市民的認同,「倒梁」與「ABC」都是騙人的議題,提出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但反對派卻是政治蒙蔽理智,堅持以「倒梁」為主題,令市民感到反對派根本是政治掛帥,並非以市民利益為依歸,試問又怎會參與遊行?
香港現時最大的民意,不是政爭不是「倒梁」,而是聚焦發展,推動經濟改善民生,解決各種社會深層次矛盾。然而,這次「七一遊行」並未有回應市民的期望,不但沒有解決問題,更企圖製造更多問題,挑動更多政治對抗,尤其是不斷炒作「林榮基事件」,各反對派政客瘋狂借事件抽水,更令市民感到厭惡。既然遊行已變成反對派抽水、攪局的平台,市民又何苦成為其棋子?「七一遊行」的失敗,主因正是錯摸了民意,違背了市民利益,失敗是理所當然,「民陣」作大也掩蓋不了市民厭棄政爭的事實。
最可笑的是,「民陣」召集人岑子杰指遊行人數較去年多一倍,證明市民不滿政府表現,政府應落台。但「民陣」的人數統計毫無公信力,相反其他機構及警方的數字都顯示遊行人數錄得新低。「民陣」的唯一存在目的就是搞「七一遊行」,現在遊行人數慘淡收場,請問「民陣」召集人需不需要問責?岑子杰指政府「應落台」(不明白政府怎樣落台),其實最應下台的正是岑子杰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