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恒管清思:歐巴馬還是奧巴馬?譯音也要本地化

2016-07-08
■Obama歷史性訪問古巴,在Havana與古巴總統會面,這些人名地名到底要怎樣翻譯。 資料圖片■Obama歷史性訪問古巴,在Havana與古巴總統會面,這些人名地名到底要怎樣翻譯。 資料圖片

■蘇澤民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cmso@hsmc.edu.hk

「美國總統歐巴馬20日下午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對這個冷戰時期的『世仇』進行歷史性訪問......」

以上是摘自某台灣網站的一段報道,美國總統究竟應譯作歐巴馬還是奧巴馬?古巴首都叫哈瓦那還是夏灣拿?這種差異是華文媒體在翻譯人名、地名時常見的現象。譯歐巴馬、哈瓦那的,大概是以普通話翻譯英文讀法,譯奧巴馬、夏灣拿的,是以粵語翻譯英文讀法。兩種譯法本來就沒有所謂對錯、高下之分,只是照顧不同地區的常用語言。

不過,隨着內地和香港的交流日漸頻繁,香港傳媒近年在翻譯外來地名、人名時,往往跟隨內地的標準,一味考慮譯名上的所謂「統一」,無論基於什麼原因,這種做法是否必要,實在值得商榷。

現代中文表達相同概念時,不同的地域會用上不同的詞語,如台灣的「計程車」、內地的「出租車」、香港的「的士」、新加坡華語的「德士」。作為一種語言現象,詞彙因地而異本屬正常,傳媒在處理譯名時,選用最能反映當地語言讀音的譯法,自能準確、清楚地傳達訊息。例如上文提及的古巴首都,不少當地華僑祖籍台山,稱該市為「灣城」,香港亦參考粵語翻譯該地名,而「夏灣拿」這個譯法早已進入香港社會,既然已有準確反映讀音的現成譯法,便完全沒有必要強作「哈瓦那」。

弗吉航空 大吉利是

同時,怎樣譯人名、地名,除了考慮是否準確反映翻譯對象的讀音外,有時更涉及譯名的「意境」問題。華人社會在詞彙表達上尤講「意頭」,學者郭熙所著的《中國社會語言學》亦提及漢語有「語言迷信」的現象。譯名即使不怎麼雅致,也應考慮使用者的心理,不宜令其產生負面的聯想,如美國州名Virginia,粵語本譯「維珍尼亞」,譯音準確之餘,以「維珍」翻譯具備處子之意的Virgin,亦有音意兼得之妙;近年香港傳媒,跟從內地譯成「弗吉尼亞」,不但被指失卻粵音特質,亦在意境上弄巧反拙(「弗」與「不」皆有否定之意)。試想想「維珍航空」若為迎合內地顧客的語言習慣而譯成「弗吉航空」,會為這個品牌的形象帶來什麼影響?既然如此,香港傳媒、企業處理譯名時,不妨以香港為本,保存本土語言特色。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