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發生於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五年之間,歷時二十年。美國政府曾直接派出軍隊參戰,士兵數達五十萬人,對北越進行轟炸襲擊。這一場殘酷戰役,影響深遠;過去幾十年來,荷里活電影不斷以越戰為題材,拍下無數經典的傑出戰爭片。其中以《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和《烈火焚城》(Full Metal Jacket)最為稱著。此兩部電影的編劇,正是越戰的隨軍記者麥克爾.赫爾(Michael Herr)。
赫爾於上月逝世,享年七十六歲。他因無法擺脫戰爭遺留下來的陰影,晚年改信佛教。赫爾說,他須依賴敲經唸佛,去忘記戰爭的恐懼。赫爾改編的《烈火焚城》於一九八七年上映,同年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此片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二零零一年美國電影學會(AFI)公佈的一百部驚慄電影榜上,《烈》片排名第九十五位。
赫爾一九四零年出生於紐約雪城猶太人家庭,父親是珠寶商。他形容自己在青少年時,是一個「乖巧、彬彬有禮的中產階級男孩;對事物敏感,有點神經質,喜歡到處探險。」赫爾就讀雪城大學,經常投稿給文學雜誌。可惜他還沒畢業就退學了,轉而周遊歐洲,以自由寫稿人身份繼續供稿。越戰爆發了,赫爾準備去越南實地採訪戰況。他向《時尚》(Esquire)雜誌的總編輯希斯(Harold Hayes)自動請纓,答應每月供稿一篇。希斯回憶說:「我替赫爾辦妥戰地記者簽證,預支給他五百美元稿費,一掉頭便把他忘掉了。」希斯對赫爾寄望不大。
《時尚》屬於八卦雜誌,赫爾混在一大堆嚴肅的戰地記者當中,十分怪異。他曾經遭美軍嘲笑:「你是來採訪我們穿什麼軍服嗎?」後來,因為赫爾勇於冒險的不怕死精神,令士兵們對他刮目相看。赫爾與美軍共進退,乘坐直升機勇闖前線。部隊裡,很多是剛夠年齡參軍的少爺兵,赫爾和他們一起生活,出生入死。赫爾供給《時尚》的稿量其實很少;據他解釋,當時的日子醉生夢死,他們吞服一大把一大把的迷幻藥,麻醉自己。所以,他的稿寫得少,記下來的筆記卻很多。
回到紐約後,赫爾關起門寫書。他與外界隔絕了十八個月,完成了《越戰親歷記》(Dispatches)一書。隨即患上憂鬱症三四年,整個人陷於癱瘓狀態,妻子離他而去。《越》書除了真實地描寫激烈戰況,還帶有一點上世紀六十年代「樂與怒」和迷幻藥的餘味。英國著名諜報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e)稱讚《越》一書,「是當今描述人類與戰爭最好的一本書。」赫爾後來為了避世,移居英國十年過寧靜生活。可惜事與願違,他最終還是離不開美國的電影圈,改編了《現代啟示錄》(一九七九年上映)和《烈火焚城》兩部戰爭片,留名後世。
曾經參與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美國作家阿克曼(Elliot Ackerman)(代表作:《藍綠》Green on Blue),寫悼文紀念赫爾。他說,赫爾不單描述了戰況,他還將「現代戰場的觀念」介紹給讀者。阿克曼回憶,當他從阿富汗和伊拉克退役返國,人們問起他戰場實況,他就答,和赫爾筆下所描述的越戰完全一模一樣。阿克曼憶述,每逢美軍被伊拉克軍隊晚上狂轟猛炸後,翌日,那些死裡逃生的美兵就會引用《現代啟示錄》名句:「我真的喜愛清晨飄來的汽油彈味道。」■文:余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