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鳳
我從來是落伍者,在親朋好友中幾乎最後一個進入微信時代。有朋友說我總想停留在石器時代。
上年有智能手機之後,迅速被發展進了幾個朋友圈。群主們藉朋友、同學等名份,把天南地北、半熟不熟的人拉進一方方小小屏幕。熱鬧歸熱鬧,卻感覺有些虛幻。很多一輩子可能不見面的人,在圈中有一句沒一句地聊着,不鹹不淡。
開始還瞧瞧群聊,後來便覺得索然無味。心想除非閒瘋了沒事兒找事,否則幹嘛這麼浪費時間?微信當工具方便,卻不可當成真正的交際圈。有質量的交往需要面對面的溫度和質感。
我覺得,在沒有智能手機的從前,人與人的交往更加美好。在私人電話都沒有的年代,朋友想起我時,就即興而行,穿街走巷來家串門。在鄰家小廚房前,碰到正要出門兒買菜的我,彼此驚喜相逢,趕緊讓家去坐。那時沒有客廳,就坐在沿窗而放的小床上。沒啥吃的,就下一碗熱湯麵,就着臭豆腐,邊吃邊聊,胃裡熱乎,心裡也熱乎。忙起來,也許朋友一年半載見不着面兒。各自都有事兒,誰也不覺得寂寞。距離反而產生美。心裡有彼此的一份惦念,也就歲月靜好了。那時組織春節朋友聚會,就通過公用電話,人也一個不少。積攢了多日,見面兒有說不完的話,話題也都實在。接觸不太頻繁,也沒機會產生什麼矛盾。
現在經常黏在朋友圈上聊天的主兒,常因為幾句話不入耳,就翻起臉兒來,甚至憤而退群。有了極便捷的現代交際手段,朋友反倒也做不成了。在朋友圈上見了幾個過去要好過的熟人,幾個表情過後,加私信的意願都沒有了。時過境遷,靠朋友圈的力量,也不能挽回往日時光。
友情這個東西,極其嬌嫩,小心呵護之外,還得順其自然。一味用現代便捷通訊手段拔苗助長,只能讓友情加速枯萎。培育友情需要慢工夫,就像喝一口好茶,得花多少道工序,經歷多少寒暑!幾十年同甘共苦下來,還得有多年修煉得手隱忍、包容、趣味、知識等養料來滋潤,友情才能保鮮,天長地久。真正的友情是稀罕的珍品,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得到,如此,就不如獨善其身,像楊絳先生所說:世界是我一個人的,與他人無關。
從前沒有朋友圈時,隔段時間,就會想起給朋友打個電話,訴說近況,抒發感懷。有微信之後,家裡的電話成了擺設,有時一個禮拜都響不了幾聲。過去想深度交流,就煲電話粥,只限於最近的朋友。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能毫無保留。零距離是友情的毒劑,保持彼此的神秘感,才可能擁有長久的友誼。距離化解了人性的缺陷,模糊了差異,調整了分寸。只有心如荒原之人,才渴望親密無間。
雖然微信有可視電話功能,可我不愛用,覺得還是傳統電話好。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更安穩。聲音就足夠,比視頻含蓄,比字幕親近。如果盧梭和伏爾泰的年代就有微信朋友圈,可能他倆早就翻臉了!朋友圈遞話的方便,讓產生矛盾的幾率多了若干倍。有幾位崇尚清靜至上的朋友,至今游離於朋友圈之外,實在明智得很!不管別人怎麼說,就停留在「石器時代」吧,省了多少心思!尤其是老年人,來日無多,更需靜靜養心。此時不用再刻意增加朋友,而要回歸本我。
自媒體平台品類繁多,幾乎可以滿足所有商業需求。自媒體也成為拍賣繪畫、歌唱比賽的便捷中介。無論是誰,都能通過微信展示和推介自己。甚至有人靠着微信打賞,活得有滋有味!微信給了人平等自由的感受,卻也讓人浮躁起來,似乎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展示。從吃一碗麵直到藝術活動,都與手機屏幕聯繫起來。
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人們照樣畫畫唱歌跳舞旅遊交友,從沒想到過當下體驗之外的東西。少年時我癡迷畫畫。每天一寫完作業,就伏在桌上沒完沒了地信手塗鴉,想起什麼就畫什麼。五顏六色的圖畫堆滿了家裡角角落落,文革時一把火都燒了。雖然什麼也沒有留下,可回憶是美好的,盡情享受了過程。現在畫畫的人,邊畫心裡就想着拍賣的事兒。反正手指一觸屏幕,你的畫就展示給世界了。
從前我唱歌,就是唱給自己聽。從在家開「廚房音樂會」,到下鄉在大田裡放歌,再到在車間裡伴着車床節奏哼唱,都是只求享受過程,不問結果。現在呢,約三五好友去歌廳唱歌,一定要用手機錄音,好在朋友圈回放呵!其實在手機裡放出的聲音,自己都不願意聽,傳了幾遍的電聲,比噪聲也強不了多少。唱給自己聽,才是歌唱的高境界。
從前去旅遊,別說手機,相機都沒有,可還是興高采烈,美麗的風景都留在了心底。凡是走過的地方,山山水水都滋養了生命。至於留下多少張照片,甚至有沒有留下相片,都並不重要。實際上,很多去過的地方,都沒有留下什麼照片。有了相機後,因為膠片沖洗很貴,也不捨得多拍。一個景致左看右看才決心拍下一張,一次旅行頂多用一兩個膠捲。最奢侈是1998年去西藏,咬牙買了六個膠捲,那時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拍得很小心,也很快樂,心裡醞釀着圖片說明。回來沖洗膠捲,幸好還都不錯。洗好一一插入相冊,放進書櫃,想起時,便取出細細欣賞。美好的回味存在心裡,不在乎誰能看到。
不久前跟團去歐洲旅遊,行程安排很緊張。可無論多晚回酒店,大家最急着辦的事兒,就是要無線網絡密碼,給親朋好友發微信,發照片,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在哪兒。遊覽中,人人忙着拍照,生怕落下什麼好景,我當然也不例外。
忙碌中,一幅幅好風景上了屏幕,高興之餘,也感覺有點兒不對勁。同樣是旅遊,忙着拍照和一心一意觀賞風景,並不是一個境界。同樣置身大自然之中,手機不在場時,心靈的參與度更高。前者着重的,是讓別人看見;後者着重的,是深刻的內心愉悅。
有人問:現在還有沒有不發微信的旅遊?笑答:好像沒有了!要是六七十歲的老傢伙都加入朋友圈,還有誰守着純粹的自我感受呢?
在我看來,封閉與開放,沒有絕對的好壞;雖然人需要開放,可在營造心靈小巢時,有時恰恰需要封閉,微塵中也有大千世界。無保留地展示自我,生命的根基難免鬆動。是一個人觀看世界,還是在人群中觀看世界,體驗截然不同。
懷念沒有微信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