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好像是十八世紀的一位法國小說家說的話,他的意思是小說的題材已到盡頭,以後應該沒有小說可寫了。但經過百多二百年後,小說依舊存在。
趁着暑假,看了一些連續劇和電影,發覺只要把時代背景換一換,故事就跟以前看過的沒有什麼不同。這說明,小說之所以繼續存在,就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色,用差不多相同的故事,加上時代的特色背景,就是不同的小說題材了。重點是怎樣配合時代,發揮出小說表現的人性。
說真的,人性不外乎那幾個模式,但因表現的不同,永遠都可以感動讀者。因為人的一生遇上的故事,多數都是相同的。在戰爭時期表現的真實人性光輝,在平時也可以透過故事來表現出來。
所謂創新,只不過是包裝上不同的時代特色,改頭換面一下而已。比如古龍當年寫《流星.蝴蝶.劍》,論者都指出那小說的老伯,就是《教父》裡的教父。但是又如何?老伯的角色不是依然讓讀者動容嗎?
所以,要想寫小說,就必須閱讀不同的小說,像古龍一樣,在西方和日本的武俠及推理小說中,吸收不同的原型,變成自己故事中的原型。我看武俠電影或連續劇時,最難理解和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打群架的時候,高手也要和嘍囉大打一場。高手就是高手,應該一招就把對手打倒不是?怎麼會拖拖拉拉地打上幾分鐘呢?所以古龍的小說就吸收了日本的一刀斬絕學,一招就了結了打鬥。
有說古龍後期的作品,已然缺乏創造力。我想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出了大名之後,簽個字就可賣錢,不再閱讀了。沒有了閱讀,便沒有了養分的吸收,後繼無力是可以理解的。
要從事小說寫作,首要條件是必須閱讀,不停地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