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記錯,大台是今年內地劇於黃金時段失利起,捧出連周末、周日也要播劇的特別播放方式,加上神速剪輯以求在最快速度下「清貨」。到底是劇集本身未夠水準,還是什麼原因導致低收?每齣劇都有各自因由,神劇也不一定「爆燈」,但開turbo加快播完必然是來自收視問題。
不如探討一下其他地區的播劇習慣。在英、美,劇集多希望有延續性,因出色的表現有「牙力」叫更高的廣告費和製作費,所以包括《閃電俠》等在創作上多留尾巴,讓「添食」時有路可行,因此網民希望斷盡後路的港劇《EU》拍續集是不切實際的。這些劇集多年來亦奉行每周一集、以季或半年為基準的拍法,收看時不至於太困身,而當收視差強人意時,幕後更不打算來個圓滿落幕,爛尾便由它吧。
日本方面,基本上也是每周一集,而除了大河劇和部分警察劇(如《相棒》)外,絕大部分都是以一季完結為目標,高收都不強求拍下去。但近年開始流行延續式玩法,《Doctor X》正是表表者。
韓式播法最得人心
至於韓國,它的每周兩集、以16至20集為基礎的做法可謂更貼近觀眾需要(「日日劇」除外),皆因日劇不時有「看完後意猶未盡」的感覺,而韓劇在周一或周三看完後,翌晚便能繼續看,凝聚力相當高,連煲兩晚總比如同返工的看足一至五較有彈性。
最後要數港劇,三線劇集車輪戰、全家以電視撈飯沒錯是港人的集體回憶,不過這連想放工後和女友撐枱腳、再去戲院看9點半電影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上世紀90年代還好有錄影機,現在就只能上網搞掂。若更誇張擴大至播足七日,甚至周末來個兩小時打孖上,更是看得累人。筆者覺得到入土為安,都沒機會在大台看到美、日劇的播放方式。
「喂,你忘了《飛虎》嗎?」■文:藝能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