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哪部最「得意」?

2016-09-05

潘國森

本欄曾經談及潘國森是否「著作等身」。事緣教導、催迫、鞭策潘國森學做格律詩的「黃大師父」在一眾詞長面前,誇獎這個不成器的「門人弟子」是「著作等身」。當場就反抗師言,澄清為只夠「著作過膝」,即是將近三十種已刊行的單行本著作疊起來,高度過膝而未及腰,跟等身還有一大段距離。近日,又有新相識的朋友謬讚「著作等身」,於是又拿這套「官方說法」應對。

朋友再問:「最『得意』之作是哪一部?」這個就很難答了。有人會說「下一部作品」最「得意」,這個通用的答案不合潘某人用。回顧過去三十年刊行過的拙作,題材甚廣泛,成績就很難比較。不過,「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有膽量拿出來面世的文字,基本上還是覺得夠水準,沒有怎麼對不起讀者。但是這個沒有對不起讀者,只限於寫作的意圖和整體內容,間中有一兩部校對未精、錯字較多的,仍算很有點對不起讀者。

潘某人刊行拙作,每次的動機和操作常有不同,有些是專題深入探討,雖無「傳世」之心,當中還有些在數十年後仍會值得後進參考。有些是漫談式簡介,可能寫得比較隨意,反而較得讀者喜歡和共鳴。亦有借題發揮,拿一個較多人關注的話題,去講我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

刊行最多的是「金庸學研究」相關的書籍,都是一部書、一部書的寫。這個課題是潘某人成年以後,研究時間最長、耗用精神心力最多項目。先前「小查詩人」查良鏞九十大壽,緊接是「金大俠」(查大俠)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發表六十周年,香港文化界少不免有許多紀念活動。所謂「秀才人情紙一張」,兩家出版社各自組織文稿,結集紀念金庸小說這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盛事,一部是《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一部是《俠之大者-金庸創作六十年》。細閱兩書作者名單,發現只有潘某人兩處榜上有名。前者選文較傾向學術角度,後者則較傾向文化視野,唯潘某人左右逢源也。

有些拙作是將報刊上發表過的文字結集,難免東拉西扯、天南地北,或會沒有一個中心思想,難以入選「得意之作」。兩冊《同性性愛行為探討系列》和《二零一四甲午香港黃巾之亂》則自忖可以用作教科書或參考書,不過持異見者當難同意。畢竟內容非潘某人少時所學,諸般發明,都是人到中年之後自學的成果,難免惹來「撈過界」之譏。

朋友很喜歡我以「仁義」、「慈悲」、「無為」總結儒、釋、道三家思想的重點。那是很無可奈何的「權宜之計」,香港小孩接觸歐美典章制度與宗教過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學術過少。

個人對於多種拙作有不同的偏好,好在未有「悔其少作」之想,每一本書都反映自己不同年齡時的想法,大體能夠一以貫之。

較多讀者共鳴和謬讚的該是《潘註千字文》,算是比較「得意」。來自河北石家莊的高材生(快要學成進階為學者)對此書要求甚高,要我改去所有他「看不過眼」之處,希望盡快再出增訂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