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無綫有個半小時的節目,名叫《望子成才.美國篇》,從八月二十五日起,每逢星期四晚播出,共十三輯。我看了第一輯,是吳錫輝訪問梁錦松,以及他和馬時亨一起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李效良教授。其中還穿插了一段吳錫輝妻子鄧藹霖談到她和兒子去參加小提琴比賽,兒子未被選上的往事。幾段訪談,都令我產生感觸,思潮起伏。
李效良說到美式教育和香港的不同,就是在大學一年級時,先不要選科,大膽嘗試去找自己的興趣,下一年再決定,而且考不及格也不要緊,成績單上不會顯示嘗試的失敗。反觀香港的中學畢業生,今年聯考成績最好的幾個,不是選擇醫科的未來嗎?這決定是否太早了點?
梁錦松感嘆香港的教育,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培養科學的人才。尖子都選擇讀醫讀法律,可見實用主義還是香港教育的敗筆。為什麼尖子不選擇科學呢?因為我們從上一代開始,就沒有父母教我們要成為科學的人才。香港人望子成才,望的極大多數是賺錢的「財」。
梁錦松在訪談中說到,要成才,不單只靠學識,還要有素養和價值觀。素養的建立,必須靠課外活動來培養,像領導能力和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怕做錯,只怕錯而不改,這些都不是課本能提供的素養。價值觀也是,如果天天從媒體上看到的,都是賺多少錢、炒多少股才能買得起房子,我們的價值觀就只能停在「財」字上了。
鄧藹霖在談到當年兒子比賽落選時,她沒有選擇面子,選擇和兒子一起面對,不但沒有被一次的失敗讓兒子洩氣,反而令母子關係更加深厚。真的,哪有父母不希望兒子成才的?可是,親子關係比什麼都重要。子女能安安穩穩過日子,這不也是成才的一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