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生活語絲:寂寞感

2016-09-07

吳康民

病了一場,入院兩日。四肢無力,仍得趕稿。這就是專欄作者的苦處。

有一個「地盤」,可以抒己所感,這又是專欄作者的好處。

我在本報寫專欄,大概逾四十年,寫出了感情,也與讀者有所交流,有沒有「粉絲」,我不知道,但一天不寫,好像欠缺了什麼。

我不是寫作為業,自己長期從事教育事業,也議政從政,當了二十多年全國人大代表,更參與香港回歸的基本法草擬諮詢全過程,從此與政治結下不解緣。但我又不是專業政客,總覺得教育眾多弟子更有滿足感。現在受教於我或在我主持的學校讀過的學生逾萬,他們都叫我做「老校」,就是老校長的意思。這個「老校」,我十分受落,承認受教於我或就讀於培僑的學生,對這位「老校」有印象,或者可以說不少人有好感。正是有一分耕耘,有一分收穫。育人比育秧不同,育人有感情交流,回報要高得多。

我主張有教無類,不輕易處分學生。但後來我離開教學前線多年,繼任者對處理學生的過失與我未必相同。記得有一次我在理髮店理髮,遇到一位曾被學校斥退的頑皮學生,他居然為我結賬,這使我感到十分慚愧。我認為他一定是因為在學校犯規受處分有所悔過,而不是懷恨在心,才會這樣做。

我現在垂垂老矣,不僅未參與校務,對學校的師生也甚陌生。只是因為我仍住在學校宿舍,日常會在校內行走,所以有些師生仍會認得我,常常在校園打個招呼。可惜我完全叫不出他們的名字,甚少交流,缺少了一份人生樂趣。

現在只有我的辦公室內的幾位同事,大家比較熟絡,有時也會同去酒家用餐。其他也只有幾位老同事會點點頭。許多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是學校的教工還是來訪的家長或客人。

老人總有一定的寂寞感。去年老伴去世,兒孫常不在家,我又不喜歡追看電視劇,寂寞感更甚。除了讀讀書報外,又能如何排遣寂寞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