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麟醫生 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
醫院管理局於2014年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於觀塘、黃大仙及屯門3區試行,讓在普通科門診覆診的高血壓及/或糖尿病(或附帶血脂症)病人可以選擇一名私家醫生作為家庭醫生。醫管局已完成計劃的中期檢討,並決定由今年開始於3年內,將計劃由現在的3區擴展至全港18區,並同時推出多項改善措施優化計劃。
在藥物方面,醫管局會擴大計劃的藥物名單,將於今年10月1日增加八種藥物,如胃藥、消炎止痛藥、抗敏感藥和便秘藥等,以照顧病人的「相關健康問題」。另外,亦引入了跨區安排容許病人從實行計劃的地區中,自由選擇參加計劃的醫生。同時,亦會改善資訊平台,如以智能篩選方便藥物輸入、支援計劃藥物訂購電子化等,並讓參加計劃醫生可安排診所職員代為處理有關計劃的一般行政事務,以減輕私家醫生在計劃下的行政工作。
「公私營協作」可以說是香港醫療系統發展的一個里程碑。2015年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宣佈了向醫管局撥款100億元設立「醫管局公私營協作基金」,每年的回報將會用作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之用。有了這個經常性的財政來源作為長遠的支援,「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於擴展至全港後將會成為香港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原本只有公營及私營兩個系統中,加入一個公私營協助的平台,讓市民可多一個選擇。
受到人口老年化及醫療科技急速發展的影響,市民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及非緊急手術輪候時間不理想、急症室及病房擠迫爆滿等情況,都顯示公營醫療體系「超載」是不爭的事實。政府在2008年推出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就已經定下了要發展基層醫療及推動公私營協作為五個重點策略的其中兩個。而今天要擴展的「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正正就是回應上述的兩個發展策略。
「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目的並不只是為將病人從公營醫療系統轉到私人醫療系統,以減輕公營系統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及發展香港基層醫療系統,積極應對慢性病的預防及治療。要達到這個目的,推動家庭醫生的概念及要發展一個多職系的醫療團隊去支援病人,將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另外,因為慢性疾病對病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而是會在生活上帶來各式各樣的影響。所以要發展一個平台,讓醫療以外的其他界別也可以結合及參與。例如,結合醫療及社福的服務以達到「醫社合一」的目標。
當這個全港平台能夠成功建立,將會陸續加入其他慢性病。現在正在探討的,包括一般精神健康問題及老人認知障礙症等。肯定的是,這計劃將會朝着一個多專業及跨界別的方向繼續發展。這計劃是否成功,最客觀的指標將會是病人參與的數目及是否有一定數量的業界人士參與以為病人提供足夠的選擇。現時在黃大仙、觀塘及屯門3區已參加計劃的病人及醫生均超過7,000及90。按先導計劃所得經驗推算,在推廣至全港18區後,總病人及醫生參加數目應可超過35,000及350。如以每位病人每年就診8次推算,每年就診人次將會以數十萬計。隨着往後繼續加入其他慢性病,每年就診人次將會逐步增加。這基層醫療的「公私營協作平台」將在香港醫療系統發揮其一定的作用。
「公私營協作平台」只是香港醫療系統改革的其中一個環節。其他策略,如發展電子醫療記錄系統,第一期亦已啓動。其他環節如推動醫療保險發展等亦會慢慢開展。香港醫療系統是一個成熟的系統,改革會是循序漸進。「公私營協作平台」現已全面啓動,但其發展仍需多方配合,希望各界能就其往後發展多給意見,共同發展出一個符合港情,以大眾利益為依歸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