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上海市政協常委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3日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發表了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主旨演講,引起了全球工商界熱烈反響。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人們都在期盼「中國方案」能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谷。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向全球工商界提出了建設「四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倡議:一是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開闢增長源泉;二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拓展發展空間;三是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凝聚互動合力;四是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香港經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如何走出一條新路?也需要高度關注,並準備迎接「四型世界經濟」的到來。
筆者有幸應B20活動組委會邀請,與來自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26個國際組織的812位工商精英一起,出席了這一盛會,親耳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貫穿「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四個關鍵字,針對當今世界經濟徘徊不前的癥結,遵循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在發達國家拿不出好辦法的時候,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方案」無疑對未來世界經濟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聚焦香港經濟特點、難點、重點,筆者認為,習近平主席的「四型世界經濟」將為香港經濟的發展破解瓶頸。
在「創新型世界經濟」中加強與內地合作
習近平主席說:「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這一論述抓住了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實質。今天,世界各國都已經認識到,創新科技不是提高傳統產業生產力那樣簡單,而是具有顛覆傳統的特性,還可培育大批高新科技等新興產業,發掘出新的經濟增長亮點。因而,全球各地無不加大資源投入、抓緊創新科技行業發展機遇。香港在這方面起步較遲,創科局在立法會反覆討論了三年後,才於去年成立,已經錯過了不少機遇,現在應該奮起直追,聚焦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與智慧城市等領域,盡快讓科技成果商品化,當務之急是加強與內地的合作。
全球各地科研開支佔GDP的比例普遍達到2%~3%,而香港科研開支佔GDP的比例僅為0.7%,今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出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但投入資金規模仍然不大。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已成為內地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今年首季,深圳經濟增長達到8.4%,遠高於全國6.7%的平均增幅,主要原因是深圳創科產業具有領先優勢,香港如果能與包括深圳在內的內地城市合作,就可以借力爬坡,走得更快。
在「開放型世界經濟」中推動貿易和航運
習近平主席所說的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主要是針對貿易保護主義而言。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世界各經濟體都希望遏制逆差。但從長遠來看,貿易保護主義在帶來短期紅利的同時,卻損害了長遠利益。開放是大勢所趨,這一點必將被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所接受。在這種背景下,香港要繼續保持國際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地位,應推動貿易和航運的升級轉型。
就貿易來說,香港應正視兩個變化。一是要改變香港和內地的「香港做貿易,內地做製造業」的合作模式;二是要適應電子商務興起,內地人通過網絡在全球購物的變化。香港的貿易業只有轉型升級,才有出路。同樣,就航運業來說,香港應正視新的發展。以往,「珠三角」製造業密集,進出口量很大,現在產業結構轉型,「珠三角」製造業萎縮,進出口在減少,香港更應選擇航運金融、航運法律、航運保險等高端領域做深做精。
在「聯動型世界經濟」中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
習近平主席在講到「聯動型世界經濟」時,闡明了兩個重點:基礎設施的聯動,利益共贏的聯動。一個是「硬體」,一個是「軟體」。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中國推出的「大餐」是「一帶一路」建設。
香港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上有獨特優勢,至少在資金成本上是低於內地的。同時,香港的人才資源充足,包括金融、法律、會計、工程等領域的人才很多。尤其是金融人才,恰恰是內地所缺乏的,可以為內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新開放戰略的核心內容。「滬港通」的暢通和「深港通」的啟動,已經在內地與香港之間挖開了一條資金流動的管道,透過「滬港通」和「深港通」兩條管道,國內資金可以 「走出去」,國外資本也可以「走進來」,香港就發揮了中介的作用,推動了資本的「聯動」。
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發展前景看好。現在,全球已有包括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多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中央政府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有意將香港作為中國雙向資本開放的橋頭堡,推動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擴張,香港應抓住機遇,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在「包容型世界經濟」中縮小貧富差距
習近平主席在講到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時說:「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同時,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給不同產業和群體帶來了衝擊。我們要正視和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香港現在的基尼系數長期處於0.56左右,雖然尚未達到 「危險線」的0.6,但早已超過「警戒線」的0.4,而香港在1981年的基尼系數僅為0.45。可見,現在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縮小貧富差距,將是香港迎接「包容型經濟」的主要課題。
如何縮小貧富差距,需要從經濟和民生兩個方面着手。在經濟領域,對那些產業鏈條長、就業崗位多、稅收貢獻大的企業和行業,特區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讓這些企業和行業的發展能給普羅大眾,尤其是底層市民帶來好處。在民生領域,對扶貧、安老、公屋建造、城鎮拓展等民眾廣泛關注的問題,特區政府應有紓解底層市民怨氣的系列「工程」。
立法會昨天已經換屆選舉完畢。政府能否實施經濟民生新政,是新一屆立法會面臨的最大最重議案,千萬別再陷入政治爭拗的泥潭。否則,建設「包容型經濟」,對香港來說遙遙無期,全港社會各界都應有所反思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