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專題 > 正文

見證祖國變化 深感使命責任

2016-09-12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柴婧)在「2016香港傳媒學子范長江行動」的座談會中,一眾參與活動的港生分享了「邊行走、邊思考、邊寫作」的體會,有同學認為,活動令他們衝破認知及眼界的局限,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深刻感受到作為中國人、傳媒人的使命和責任。

科技大學學生張思宇在座談會上表示,行程中豐富的參訪安排讓他有很多的反思機會。今次他作為一個實習記者,明白到「歷史是客觀的描述,並不存在任何偏頗的個人想法,也不存在所謂的『洗腦』。評價任何事情都需要先了解本質,客觀認識歷史文化是每個學生都應該有的心態。」

「只有了解,才知責任為何」

同樣領悟到傳媒人決不可被狹隘思想局限的還有珠海學院的何日軒同學,「一個人的眼界和知識面決定了思考水平,只有了解,才能知道我們今時今日的責任為何。了解世界、祖國、香港都是我們必須做的。」她更指先要擁有多元化的見識,才能獨立判斷事情,此行有很多得着。

很多參與「范長江行動」的學員都對活動中老師提供的專業指導表示感謝,認為自己能獲得如此高強度又專業的訓練,實在機會難逢。為了讓自己撰寫的報道獲採納、刊登在報紙上,他們會熬夜開編前會及搜集資料,深宵寫稿;為要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導師每天都會對同學進行指導。

以出色的新聞報道而於活動獲得4個報道獎項的浸會大學學生蔣婷表示:「每天坐在導師旁邊,直接向對方請教,並得到導師的指點,是這次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憶初見如「啞巴」 合作增自信

十幾日的專業採訪也讓這些傳媒學子學會了團隊協作。第二次參加「范長江行動」的樹仁大學學生游昊雲指:「開始時,大家開編前會彷彿進入了一個『啞巴屋』,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要負責寫主稿。不過,慢慢大家明白了團結合作的重要,便開始分享自己的感受、相片,工作也都變得自信起來。」對於能有機會採訪到港企高層,游昊雲感到十分難得。浸大學生潘希橋補充指:「這些高層的分享讓我感受到他們的敬業、情懷,帶給我許多啟發。」

除採訪工作,草原、蒙古包、美食、沙漠、駱駝的一事一物,均令同學們津津樂道。中文大學學生何詠雯分享了在內蒙古所見的新奇事物,感受到了自然和人文環境對自己的衝擊,「遺憾的是,沒能住進蒙古包」,不過在旅途上遇到的各樣人、事、物,已叫她回味不已,也豐富了其人生經歷。她認為旅程雖然只有短短的12天,但同學們撰寫的報道可以影響身邊人和香港人,豐富他們對內蒙古的認識,很有意思。

同行同住的活動最容易讓人收穫友誼,「同學情 」「師生情」也是同學們最大的收穫,樹仁大學學生鄭雲風指:「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認識到那麼多優秀的、有共同目標的同學,是最大的收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