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百年回望 未曾遠去的夏目漱石

2016-09-26

曾經在日圓的一千元紙幣上,有這樣一位人物的肖像。他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富豪商賈,而是近代日本的大文豪夏目漱石。今年適逢夏目漱石逝世百年,作為一位曾經深刻影響了日本、東亞以及世界文學史的重要人物,回溯夏目漱石的時代、歲月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文學精神,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與考究的話題。接受本報專訪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譚仁岸認為,我們能夠從夏目漱石的寫生文中,還原到一種歷史的現場感。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資料圖片

譚仁岸告訴記者,夏目漱石是一位作品多產的文豪,1984年到2007年期間,他繼伊藤博文之後成為一千日圓鈔票的肖像人物。此外,夏目漱石從38歲發表《我是貓》開始,便逐漸擁有了非常高的社會知名度,在生時已是一位極受歡迎的報紙連載小說作家。他不僅是小說家,還是漢詩人、俳人,也是文藝評論家、文明批評家、思想家、教育家。

作品多產 聲譽卓著

據譚仁岸向記者介紹,夏目漱石早期官費留學英國,歸國後任教於東京大學,漢學素養和英國文學造詣均極高。除了膾炙人口的小說散文之外,他一生留下大量高水準的俳句和兩百多首漢詩;還寫了試圖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探尋文學本質的理論著作《文學論》;學識與人格吸引了眾多青年知識分子,其門生包括作家芥川龍之介、哲學家安倍能成、物理學家寺田寅彥等,形成了所謂的「漱石山脈」。而在夏目漱石逝世之後,他的聲譽在門徒的宣傳、時代的淘洗、文教制度的重構之下依然不斷累積。早在1938年,夏目漱石的弟子小宮豐隆--曾被揶揄為「漱石神社的神主」--就出版了厚達900多頁的漱石傳記。二戰之後,漱石研究更加興盛,許多著名文藝評論家如江藤淳、柄谷行人、小森陽一等人的理論批評和文本細讀更是推波助瀾,從1971年到1990年所發表的41,879篇日本近代文學研究論文裡面,關於漱石的論文就佔了2,221篇,居於首位。

從外部因素來說,譚仁岸認為,民族國家的鞏固需要一位國民作家、教科書作家,從內部因素而言,面對西方現代性的衝擊,夏目漱石確實以其卓越的語言技巧、淵博的教養學識、複雜的人物形象,為後世提供了多種解讀和審美的可能性,今天讀來依然不覺過時。在譚仁岸看來,這種兼具創作者與理論家身份、同時被學院和國民認可、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超時代之文學性的特點,奠定了夏目漱石的文學史和思想史地位。

《我是貓》:一個時代的反思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有《我是貓》(1905年)、《哥兒》(1906年)、「愛情三部曲」《三四郎》(1908年)、《其後》(1909年)、《門》(1910年),以及後期代表作《行人》(1912年)、《心》(1914年)等。譚仁岸對記者表示,很難在較短的篇幅內概括夏目這些中長篇小說的內容,尤其是在闡釋學、讀者接受理論逐漸成為文學常識的今天,更加無法講述這些小說的「中心思想」。

不過,譚仁岸承認,《我是貓》也是一部不能夠忽略的作品。他以周作人為例,指出周作人是最喜歡《我是貓》的,周作人曾說:「雖我所最愛的是貓(《我是貓》),但別的也都頗可喜,可喜的卻並不一定是意思,有時便只為文章覺得令人流連不忍放手。」

譚仁岸進一步介紹到,《我是貓》採用幽默、諷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隻貓的視角描述了明治日本時代知識分子的眾生相;《哥兒》同樣比較風趣詼諧,塑造了一個耿直莽撞的青年教師形象,抨擊了存在於日本教育界的黑暗現象;《三四郎》描寫了主人公三四郎從一個鄉下畢業的高中生成長為一名東京大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他的心路歷程。譚仁岸進一步補充道,諸如此類的概括可能會敗壞讀者的閱讀興趣,但經典作品總是能給人帶來意外之喜。另外,在他看來,不可思議的短篇小說集《夢十夜》(1908年)所帶來的閱讀快感更加強烈。從第一夜到第十夜,十個夢就是十個短篇,意象奇詭靈幻、神秘駭人,僅憑這部作品,夏目漱石即可超越後來粉墨登場的許多現代主義詩人。

曾經深深影響了魯迅

同樣作為國民作家,關於夏目漱石與魯迅的影響關系,譚仁岸介紹說,中日兩國的學術界早已有過許多比較研究。周作人也曾指出:「但是他(魯迅)對日本文學不感什麼興趣,只佩服一個夏目漱石,把他的小說《我是貓》、《漾虛集》、《鶉籠》、《永日小品》,以至乾燥的《文學論》都買了來,又為讀他的新作《虞美人草》訂閱《朝日新聞》,隨後單行本出版時又去買了一冊。」,又說「豫才(記者註:豫才即魯迅)所作小說雖與(夏目)漱石作風不似,但其嘲諷中輕妙的筆致實頗受漱石的影響......」

還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4月8日起,魯迅還在本鄉西片町十番地呂字七號夏目漱石住過的房屋裡住過一段時間。這是譚仁岸特別向記者強調的一點。他認為,魯迅也翻譯過夏目漱石的敘事隨筆《掛幅》和《克萊喀先生》,後者與《藤野先生》在記述異邦恩師的題材選擇上比較接近。譚仁岸從閱讀感受的角度出發,認為同時閱讀過兩者的人,都能體味得到《夢十夜》與《野草》之間共通的詩學特徵:引人入勝的敘述技巧、幽暗晦澀的象徵、玄妙奇美的意象、怪誕恐怖的氛圍,結合幻境與現實,同時又在凝視內部的精神格鬥之基礎上,賦予了文本深刻的哲理性。

無論是留學體驗、中西貫通的教養、傳統與現代的問題,還是學者身份與作家身份的融合、國民作家的地位等,譚仁岸都認為魯迅和夏目漱石兩人有共同之處。他甚至指出,其實從相片上來看,夏目與魯迅兩人皆蓄鬚,表情同樣嚴肅凝重,頗有幾分神似;今年恰好是夏目漱石逝世一百周年與魯迅逝世八十周年,日本也有地方舉辦了相關主題的研討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