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良師香港」的大學生,每個人都滿有熱誠,去年6名獲選加入計劃的老師,陳尚然(Shawn)是其中之一。他不是本地大學生,在香港讀完中五後,便遠赴英國讀書,近年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取得生物化學工程碩士學位。他的同學一般到當地化工廠、藥廠工作,或進修做教授,起薪點可以有約3萬港元一個月,「而且英國的工作文化比香港舒適,可準時上下班。」不過Shawn對社企情有獨鍾,希望透過計劃挑戰自己,獲得的滿足感,並非以金錢可以衡量。
認識「良師香港」計劃,是Shawn在美國交流的時候,他指外國也有類似的活動,「我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而且想挑戰自己,將外國興趣主導的學習模式帶來香港,這符合我對畢業後『Gap Year』的期望。」
這位理科生,架起眼鏡給人一本正經的感覺,本以為初中學生都不敢在他面前「作惡」,怎料他尷尬透露:「我的弱點是難以忍笑,即使在責備學生,亦嚴肅不來,很快被學生改花名,不過他們都會在適當時候給我面子。」
比起傳統老師,Shawn沒什麼架子,而且教學手法多變,希望讓學生在班上動動手,同時動動腦:「有次我要求他們製造污水,他們很開心地加調味料、雞蛋,好像造生化武器一樣,玩完一輪,我告訴他們今天大家要學的,正是如何把污水變成清水。」就這樣給學生拋出一道驚喜的難題,起初學生感無從入手,但慢慢透過分組討論、查書,開始構思方法,還主動要求Shawn幫手買過濾工具,實現自主學習,「我希望他們上課不是呆坐等老師傳授知識,而是上網搜集資料或商討,找自己的答案。」
現職工程界 盼組考察團
一年之後,Shawn樂見學生有轉變,「他們由一開始對什麼都不認真,到後來主動找我求助,找筆記溫習。」師生間建立了真摯情誼,Shawn亦會與學生聚會,但他不打算再執教鞭,「這計劃不是準備我們成為教師,而是希望我們透過體驗,即使去到其他領域亦可貢獻教育界。我現於工程界工作,亦計劃日後組織相關的考察或探訪活動給予學生。」 ■記者 吳希雯